船行駛了一陣,確認目標後,金磊便背著相機跳下水,直直朝著海中那頭藍鯨游去。身為地球上最龐大神秘的生物,藍鯨對於陌生的擾動很敏感,立刻便往深處下潛。金磊一見藍鯨下潛,立馬加速,緊緊跟了幾公尺。就在他以為又要追丟之際,突然藍鯨停住了。
「在那個當下,雖然說這可能是人類自作多情,」金磊遲疑了一下。「但我感受到他像是對我畫出一條界線,說:不要再靠近了。」
「在那個當下,雖然說這可能是人類自作多情,」金磊遲疑了一下。「但我感受到他像是對我畫出一條界線,說:不要再靠近了。」
藍鯨只停了幾秒,便又迅速遊走了。但那一個彷彿與這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產生交流的瞬間,卻成為金磊十多年水下鯨豚攝影生涯最難忘的回憶之一。
在訪談金磊的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他對海洋的熱情與執著,便是他在將動物擬人化時的那份遲疑。即使講述上述的藍鯨事件時,他當下內心的感受是真實且震撼的,金磊仍會強調「可能是人類自作多情」;又或者是聊到海豚喜歡在船尾逐浪,金磊也會說「從人類的角度看就是『很愛玩』,但當然真的是怎樣的原因我們還不知道」。這份盡量避免以人為本位出發的嚴謹,可能來自於他的科學背景,更可能是性格中對自然的謙卑與尊敬。
2001年,大學剛畢業的金磊加入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從此結下與海洋的不解之緣。由於大學時就喜歡拍生態攝影,加入黑潮後就自然而然地拍起鯨豚,甚至拍了一部海豚的紀錄片(海豚的圈圈)。在拍照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水下攝影鯨豚的難處,更驚訝的發現台灣居然沒有人有拍攝水下鯨豚的經驗。
沒人在做,那就自己做吧!台灣沒有人能教,那就去國外學。於是,金磊主動聯絡了國外許多從事水下攝影的攝影師,最後在2011年時首次前往東加跟隨當地的攝影師拍攝大翅鯨,隔年又前往斯里蘭卡拍攝藍鯨。
在國外晃了一圈,金磊心心念念的是回來拍攝台灣海域的鯨豚。「要拍台灣的鯨豚,得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去國外學人家怎麼拍,第二個階段是回來台灣嘗試,依照台灣的環境調整作法,等到能夠穩定拍到鯨豚以後,第三個階段才能正式提計畫,說服別人投資進行更完整的紀錄。」
在日治時期,台灣曾經是日本政府的捕鯨基地之一,代表台灣附近海域的鯨豚理應有一定數量,但是,在台灣附近的海域拍攝卻有重重難關。首先,台灣的水文環境還有與船長的合作模式都和國外不太一樣。金磊最初學習鯨豚攝影的東加是群島,台灣的東部卻是大洋,海水深度也有很大的落差。再來,東加是大翅鯨的繁殖點,斯里蘭卡附近的藍鯨族群也常駐於附近的印度洋海域,兩者都會在當地停留比較長的時間。相較起來,即使台灣也時有大翅鯨的目擊記錄(尤其蘭嶼幾乎每年都有),但台灣附近的大翅鯨多只是過境,停留的時間較短,使得找到他們的機會大大降低。除此之外,由於東加的船長已經相當熟習帶遊客出去潛水看鯨豚,所以對於何時、何地停船與返航比較瞭解,但斯里蘭卡和台灣都還是以船上賞鯨為主,需要金磊利用在東加的經驗,不斷與船長溝通並修正停船的位置。
台灣的鯨豚生性怕人,就連平常愛跟在賞鯨船旁玩耍的海豚,只要船一停就會遊走。而相較於其他的水下攝影,拍攝鯨豚還有一個困難點是不能背氣瓶下潛,因為吐氣產生的泡泡對鯨魚來說有恫嚇意味,容易嚇走或激怒他們。所以在一口氣的有限時間內,既要游到鯨豚身邊,還要取得好的角度並在水中維持手的穩定,使得拍攝水下鯨豚難上加難。因此,目前的水下鯨豚影像仍以靜態照片為主,但在相機上裝置的運動攝影機也會同時捕捉動態的影像。
「很多人對於鯨魚都有著錯誤的想像,覺得他們很溫和、很可愛,卻忘了他們也是野生動物。」聊到數次與鯨魚近距離接觸的經驗,金磊提及一次在海中遇到大翅鯨唱歌,能量透過聲波震得他全身發麻,深深的感受到另一個生物的巨大力量。在接近鯨豚的時候,更能認知到人類的渺小,尤其在海裡更是他們的天下,鯨魚的一個翻身可能就會讓你小命不保。所以當我問他對於一樣對水下攝影有熱情的人,有什麼建議時,金磊立刻爽朗的說:「多下水啊!」「多下水,瞭解各地的生態狀況,比起把錢拿來買器材重要多了。」
台灣附近的鯨豚族群數量逐年遞減,我們對於這群神秘而美麗的生物一直不夠瞭解。如果能成功記錄台灣的鯨豚在水下的樣貌,下一步可以做些什麼呢?金磊說,首先這些影像可以用作相片辨識,讓我們對台灣鯨豚的族群組成更加清楚。再來,影像資料也可以與台灣現在正在收集的鯨豚聲音資料互相對照。如果能穩定拍攝到鯨豚的動態影像,也將計畫製作成紀錄片,為台灣鯨豚留下美麗的身影紀錄。
不過,金磊補充,這些應用都是後來的事了。從開始海洋攝影,一路走來,其實都只是「想要完成這樣一件事」的念頭,讓他一直朝目標走去。就像在海中追尋鯨魚時一樣,只能不斷地向前游,才能追上他們的身影。
飛旋海豚,2010年攝於花蓮 |
沒人在做,那就自己做吧!台灣沒有人能教,那就去國外學。於是,金磊主動聯絡了國外許多從事水下攝影的攝影師,最後在2011年時首次前往東加跟隨當地的攝影師拍攝大翅鯨,隔年又前往斯里蘭卡拍攝藍鯨。
大翅鯨,2011年攝於東加 |
大翅鯨,2011年攝於東加 |
藍鯨,2012年攝於斯里蘭卡 |
在國外晃了一圈,金磊心心念念的是回來拍攝台灣海域的鯨豚。「要拍台灣的鯨豚,得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去國外學人家怎麼拍,第二個階段是回來台灣嘗試,依照台灣的環境調整作法,等到能夠穩定拍到鯨豚以後,第三個階段才能正式提計畫,說服別人投資進行更完整的紀錄。」
在日治時期,台灣曾經是日本政府的捕鯨基地之一,代表台灣附近海域的鯨豚理應有一定數量,但是,在台灣附近的海域拍攝卻有重重難關。首先,台灣的水文環境還有與船長的合作模式都和國外不太一樣。金磊最初學習鯨豚攝影的東加是群島,台灣的東部卻是大洋,海水深度也有很大的落差。再來,東加是大翅鯨的繁殖點,斯里蘭卡附近的藍鯨族群也常駐於附近的印度洋海域,兩者都會在當地停留比較長的時間。相較起來,即使台灣也時有大翅鯨的目擊記錄(尤其蘭嶼幾乎每年都有),但台灣附近的大翅鯨多只是過境,停留的時間較短,使得找到他們的機會大大降低。除此之外,由於東加的船長已經相當熟習帶遊客出去潛水看鯨豚,所以對於何時、何地停船與返航比較瞭解,但斯里蘭卡和台灣都還是以船上賞鯨為主,需要金磊利用在東加的經驗,不斷與船長溝通並修正停船的位置。
台灣的鯨豚生性怕人,就連平常愛跟在賞鯨船旁玩耍的海豚,只要船一停就會遊走。而相較於其他的水下攝影,拍攝鯨豚還有一個困難點是不能背氣瓶下潛,因為吐氣產生的泡泡對鯨魚來說有恫嚇意味,容易嚇走或激怒他們。所以在一口氣的有限時間內,既要游到鯨豚身邊,還要取得好的角度並在水中維持手的穩定,使得拍攝水下鯨豚難上加難。因此,目前的水下鯨豚影像仍以靜態照片為主,但在相機上裝置的運動攝影機也會同時捕捉動態的影像。
抹香鯨,2014攝於花蓮 |
「很多人對於鯨魚都有著錯誤的想像,覺得他們很溫和、很可愛,卻忘了他們也是野生動物。」聊到數次與鯨魚近距離接觸的經驗,金磊提及一次在海中遇到大翅鯨唱歌,能量透過聲波震得他全身發麻,深深的感受到另一個生物的巨大力量。在接近鯨豚的時候,更能認知到人類的渺小,尤其在海裡更是他們的天下,鯨魚的一個翻身可能就會讓你小命不保。所以當我問他對於一樣對水下攝影有熱情的人,有什麼建議時,金磊立刻爽朗的說:「多下水啊!」「多下水,瞭解各地的生態狀況,比起把錢拿來買器材重要多了。」
鯨鯊,攝於2014年花蓮。(註:鯨鯊是鯊魚不是鯨豚) |
台灣附近的鯨豚族群數量逐年遞減,我們對於這群神秘而美麗的生物一直不夠瞭解。如果能成功記錄台灣的鯨豚在水下的樣貌,下一步可以做些什麼呢?金磊說,首先這些影像可以用作相片辨識,讓我們對台灣鯨豚的族群組成更加清楚。再來,影像資料也可以與台灣現在正在收集的鯨豚聲音資料互相對照。如果能穩定拍攝到鯨豚的動態影像,也將計畫製作成紀錄片,為台灣鯨豚留下美麗的身影紀錄。
不過,金磊補充,這些應用都是後來的事了。從開始海洋攝影,一路走來,其實都只是「想要完成這樣一件事」的念頭,讓他一直朝目標走去。就像在海中追尋鯨魚時一樣,只能不斷地向前游,才能追上他們的身影。
大翅鯨,2014年攝於夏威夷 |
----
訪談、編輯:郭庭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