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可以物體可以藉由互相連結變得更聰明 (smart),那連結物體的網路本身,更確切的說,是網際網路骨幹的那些海底電纜,是否也可以變聰明呢?
以專長海洋沉積物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教授Chris Barnes為主席,結合國際電信組織(ITU)、世界氣象組織(WMO)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政府間海洋科學委員會(UNESCO/IOC)與各國研究單位的國際團隊,決定在海底電纜上試試運氣 [1]。
目前世界上的海底電纜 (via Submarine Cable Map) |
每一天,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下,上兆元的金錢交易、數十萬張搞笑圖片、幾億封即時訊息...都透過錯綜複雜的海底電纜,在不同地區間穿梭。海底電纜鋪設於海床表面,負責在各國間傳輸電信訊號,從一開始的電報,到近代的電話、網路等,以及現代的光纖電纜,傳遞訊號更快速。目前除了南極以外,各大洋都有海底電纜通過。
「為什麼我連不上Youtube!」當你在家裡憤怒的摔滑鼠、連上PTT後,發現只有使用XX電信的衰鬼有類似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連接美國的海底電纜發生故障(如這個數年前的新聞)。海底電纜肩負迅速傳遞龐大訊息的任務,本身卻十分脆弱—漁網、地震、以及突如其來的濁流,都會對電纜有所損壞。此外,為了將訊息傳遞到遙遠的他方,大約每七十公里左右就必須放置一個中繼器,將訊號放大,避免訊號在傳遞的過程中逐漸喪失能量而減弱(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中繼器間的間距得以逐漸增加)。
海底電纜上的中繼器(Photo from Global Marine, CC BY-ND 2.0) |
這並不是海洋學家第一次打海底電纜的主意。早在1980年代,就有物理海洋學家想利用海水漲潮與退潮時造成的微弱電位差異,來量測潮流 [2]。不過,因為潮流在各地的變化差異極大,加上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所以這個想法並未在各海域普及。
潛水夫檢查位於英屬印度洋領地珊瑚礁上的海底電纜(Photo from CTBTO, CC BY-SA 2.0) |
在海底電纜上加上這些感測器,就像在人體的皮膚上貼著心電圖的電極一樣,能夠以更大尺度來觀察海洋的脈動。然而,大多數海底電纜已經鋪設了數十年之久,將電纜重新挖起裝感測器,似乎不是個好主意,Barnes教授決定在2017年先進行試驗,埋設一段試驗電纜,確定感測器能夠在深海正常運作,再尋求業界贊助,既然參與單位大多是聯合國相關組織,世界銀行也許能夠提供發展中國家類似的協助。
海底電纜鋪設船Stemat Spirit工作中 (Photo by Megasam4256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通訊網路也就成了海洋觀測網路的最佳平台。這是否能夠打造雙贏局面,為科學—產業合作建立新典範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
[1] Building a Smart Internet
[2] Submarine cable measurements of tidal current in the Irish Sea
[3] ITU: Monitoring climate change with submarine cables
作者:cot, Crys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