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首次野外目擊!罕見角島鯨在馬達加斯加島

國際生物學家合作團隊,在馬達加斯加外海首次拍攝到最不為人所知的鯨魚—角島鯨。而這項發現已於今年10月15日發表於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期刊,並在論文中詳細描述角島鯨的掠食、發聲行為,以及馬達加斯加近岸淺水域的棲息偏好。 

攝食中的角島鯨 (Photo by Salvatore Cerchio)


2003年才由日本科學家和田志郎、大石雅之、山田格等三人確認並定名的角島鯨(Balaenoptera omurai),是鬚鯨科家族中的新成員。由於外表與布氏鯨很相似,都屬於熱帶小型鬚鯨,背鰭型態也很相似,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同一種。但角島鯨的體長只有11公尺,比布氏鯨小的多,而且在下顎有著左白右深的獨特不對稱體色分布。

在2003年,日本科學家利用遺傳分析、骨骼型態與鬚板數量三項獨特特徵,確立角島鯨確實屬於新種,並於Nature發表。而在描述與發表的過程中,也一度受到歐美科學家質疑,這是因為用來分析的是過去30年來由西太平洋商業捕鯨蒐集的樣本,包括所羅門群島和接近印度洋的科科斯群島,以及日本的一些擱淺紀錄。但卻從未有人在野外目擊角島鯨,在發表後也有一些可能的目擊紀錄,不過均未證實。

馬達加斯加島研究位置示意圖(Photo by Salvatore Cerchio)

 參與本次研究的主要作者Salvatore Cerchio(研究當時在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現於新英格蘭水族館並於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表示,角島鯨似乎在較偏遠的海域出沒,而因為個體較小,也沒有明顯的噴氣可供辨認,就不容易在海上發現了。因此本次研究的野外目擊,更是彌足珍貴。
 

Cerchio和研究團隊從2007年起便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海域進行野外研究,當2011年第一次發現角島鯨時,也以為那是長鬚鯨。「從現有的棲地和分布範圍資料來看,角島鯨不可能出現在印度洋(西岸)呀!」他說。但當他們從2013年開始移動研究地點,發現次數變得更頻繁,也注意到角島鯨下顎不對稱的獨特體色分布,這才相信,他們發現的正是罕見的角島鯨。

角島鯨外部型態與個體差異特徵,注意中央A指的下顎一邊白一邊黑,這裡面一共有五個個體喔
(Photo by Salvatore Cerchio)
 而在之後兩年,研究者在附近觀察到44個群體,也採集了18隻成體的皮膚樣本送至北密西根大學,由合作研究者Alec Lindsay分析,DNA分析結果也與先前研究吻合—這真的是角島鯨。此外,他們也觀察到四隻帶著幼鯨的母鯨,透過水下聽音器,也記錄到類似歌曲的發聲行為,很可能和繁殖有關。
 

今年十一月,Cerchio將會重返野外進行發聲行為與族群特徵的進一步研究,也希望能夠將未來研究範圍擴大,和WHOI的其他科學家合作,利用數位聲學紀錄標定來研究其他分布範圍。也希望能藉此估計角島鯨在馬達加斯加外海的族群大小,目前由照片已經可以辨識25隻個體。
 

那麼,台灣位於角島鯨分布的西太平洋,有沒有發現過角島鯨呢?最早日本科學家發表新種時,曾經到過台灣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檢視收藏的四個鬚鯨骨骼標本,其中最早的1990年標本來自屏東後壁湖港,當時誤傳為大翅鯨,而其後由台大鯨豚研究室捐贈的三件標本,也是以未知種收藏。這四個標本也成為後來角島鯨發表新種時的重要參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藏的角島鯨頭骨之一 (Photo by SSR2000 via Wikimedia, CC-BY-SA 3.0)



延伸閱讀:

WHOI News Release: New Study Provides First Field Observation of Rare Omura's Whales http://www.whoi.edu/news-release/OmurasWhale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1世紀新發現的鬚鯨—角島鯨 http://web2.nmns.edu.tw/Exhibits/94/whale/w2.htm

台灣國家公園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
http://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SpeciesDetail.aspx?SP_ID=385001

編譯:Crys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