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15 滔滔回顧

在今年的海洋日,滔滔曾經回顧過今年我們為台灣的海洋做了什麼,那今年滔滔自己又和大家分享了哪些故事、有些什麼活動呢?

就在進入倒數之前,一起回顧一下吧!

一月:船員生活大揭密


海上船員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感謝好朋友大頭和我們分享他的船員生活故事,希望這篇也對想在商船工作的朋友有幫助。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出野外慘劇:海洋篇

身為一個hard core海洋學家、生態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當然要出一下野外啦!

但是在野外做調查可不是這麼好混的,追蹤一下 #fieldworkfail 可以發現許多人的血淚經驗啊~


真的不能吃魚翅嗎?


講到鯊魚,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血盆大口和在海面上充滿威脅性的背鰭。不過,鯊魚和類似的魚種其實有一千兩百多種,型態和習性也是大異其趣呢!有的鯊魚一次只能生產一到兩隻小鯊魚,也有一些種類一次能產出近四百隻寶寶。有些鯊魚是卵生,也有卵胎生的鯊魚。有些居住在淺海,有些則可以在一百多公尺深的深海存活。有些體長可達十幾公尺(如鯨鯊),也有只有一兩公尺的小鯊魚(如角鯊)。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一場試驗性的政策行銷課

圖文\魚凱 



我們總說,「政策太硬了,老百姓無感啊!」 但事實上,政策形成的過程,真的是很硬。有誰能把修憲、氣候變遷、醫療制度、核電存廢等複雜議題,講的讓人既陶醉又感動呢? 

但是,政治是眾人的事,政策是政治的方向,政策背後往往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諸多議題;想要理性的公民參與,不能只是熱血的空喊,必須深究議題的脈絡。

阿~~這太掙扎,身為負責的公民,上班很累了,下班還要這麼嚴肅@@ 難道不能一邊吃雞排一邊聊政策嗎?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浮光中掠影:放流潛水攝影技巧

海流能帶來豐富的營養鹽,讓小魚能在此生長茁壯,因此也能吸引大魚。好的放流潛水點,也通常有美麗的軟珊瑚和海扇,例如帛琉的 Blue Corner、Pelileu Express、Ulong Channel、斐濟的 Nigali Passage、美娜多的 Bunaken、巴里島的 Nusa Penida、 印尼科摩多、馬爾地夫的 Bathala Maaga Kan Thila、巴布亞紐幾內亞的 Tanya’s Reef 等等。

這些流強的點的景色很美麗生物也很豐富,問題是要怎麼拍的好?
要怎麼評估到底該不該帶相機下水?
流強的時候怎麼連同相機一起帶下水?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聽,珊瑚的聲音

你在海裡游泳或潛水的時候,有認真聆聽過海裡的聲音嗎?




海中的聲音,除了水流以外,還有小魚啃噬、小蝦輕跳、海葵擺動...細細碎碎的聲音,組成了多樣的海底樂章。

但是,這些大自然的聲音,除了使人心情放鬆外,居然也對魚類很重要呢!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海風也能吹出美麗樂章

最近戰火不斷,混亂的中東局勢導致至今已有至少35萬名難民由敘利亞湧入克羅埃西亞。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期,或許音樂是一個撫慰人心的辦法,能帶給人們暫時的寧靜與和平。

最近,克羅埃西亞的第五大城市扎達爾將一些「樂器」裝設於沿岸,而演奏家正是海風。

Photo by Böhringer Friedrich, CC B-SA 2.5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太平島還是太平礁? 都嘰?

文/海溝熊

最近菲律賓所提的南海仲裁案,國際仲裁法庭判定具有仲裁權,而其中菲律賓的附帶說明,提及太平島屬於島礁,使得該稱呼太平島 (Itu Aba) 到底是座島嶼還是座島礁的爭議,突然熱門了起來。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定義,島嶼是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那如果從地質的角度來看,太平島是島嶼嗎?


太平島的衛星圖(跑道、碼頭建設前),來源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下)

上篇我們提到了關於為什麼我們要減塑,雖然尚未有比較明確的解決方法處理已經存在的海洋廢棄物,目前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來減緩廢棄物對環境的傷害呢?


我們有什麼能做的?


目前有許多回收塑膠再利用的成功例子,像是廠商與漁港漁會業者合作,回收舊漁網或是破掉的漁網精織過後變成衣服,將回收再利用的利潤提高,這樣漁民們就不會丟掉漁網,也可以減少海洋生物被幽靈漁網困住而受傷[1]。滔滔之前也曾介紹過國外將廢棄漁網回收,製成地毯販賣的例子


綠蠵龜困在廢棄的漁網中,來源

2014世界盃當中,共有10個國家的足球隊員穿著臺灣製造出的環保塑料球衣的球衣,國際足總估計,今年世界盃產生的利潤,將超過4百億美元,其中服裝業是主要的受惠者。臺灣每年必須消耗高達45億個寶特瓶,製造出的環保塑料球衣不但比棉質布料更輕薄吸汗,且更為環保 [2]

在政策方面,環保署於在2002年起限制使用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等一次性產品;2006年起推動公部門及學校的餐廳內禁止提供各類材質免洗餐具,改用可重複使用之餐具;2008年起推動觀光旅館免洗餐具減量;2010年公告「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及速食店等業者,應提供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之優惠或折扣[3]

其實限制少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沒有想像中那麼痛苦,只要想一想這些塑膠製品到底帶給生物們多少傷害,裡面的化學物質到底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加上現在環保用品做得越來越漂亮,很快的就會習慣少量使用一次性塑膠的日子。綜合以上現象,雖然可能沒辦法在短短幾個日子裡看到顯著改變,但總算是有朝著減塑的大方向前進。

只是減了塑,然後呢?


多想兩分鐘以後


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最近越來越多的贈品和禮品是所謂的「環保袋」和「環保餐具」,看似「進步、環保」的背後,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環保產品」嗎?


我家的環保袋都快比塑膠袋還多了...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當製造業者不斷降低成本,「環保產品」的價格也慢慢下降,與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差距也不斷縮小。在這些商品越來越唾手可得的同時,人們會不會像現今塑膠製品一般用完就扔掉了?海灘上滿是塑膠廢棄物究竟是塑膠的錯還是人們的錯?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只是第一步,認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真正需要的,則是更重要的下一步。


接著,思考各項產品的製造過程,乃至監督從產製到回收的物品生命歷史,考驗著人類對於地球的責任心。

我們現在這麼努力減少塑膠,但是其他材質製品的製造過程會比塑膠來得更環保嗎?其他材質製品回收過後會比塑膠容易處理嗎?其他產品的製造到廢棄的過程會不會反而對環境的影響還更巨大?

通常產品使用之後的問題對消費者來說不太容易想像得到,製造業則是客戶沒要求就省時省力地忽略了。除了從自身做起延長每個產品的使用週期外,消費者也應該促使製造業者逐步考量到產品的生命週期,推動回收產品的過程透明化、增加產品回收率(例如鼓勵廠商回收使用後的空瓶罐和舊手機)等行動。

越來越多品牌主動回收自己的容器。來源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環保的意義?


塑膠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世界,恐怕對全人類來說這些改變都是始料未及的。只是,我們目前對於地球所知甚少,不僅對於同居在這個星球上的生物們不是很瞭解,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交互關係仍帶有許多謎團,因此人類濫用塑膠的行為對於地球或是生物造成的影響更是無法估計。我們沒有辦法確定在人類不斷改變現今環境的情況下,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景象,若人類仍持續地為所欲為,是否會使地球上的生物組成有大幅度的變動?甚至是自食惡果?我們現在能做的僅是盡力減少人類影響,尋找與地球上的生物們共存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環境資訊中心,馬爾地夫海龜集體成殘 緝凶「幽靈漁網」
[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一般廢棄物管理減量政策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上)

2014年臺灣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國際淨灘行動)成果統計海洋廢棄物前五名分別是紙袋塑膠袋、吸管、瓶蓋、玻璃飲料瓶和免洗餐具[1]。


2015年,ocean conservancy發布的淨灘活動收集到數量最多的垃圾種類[2]。

2015年ocean conservancy發布在全世界的淨灘活動收集到各種不同海洋廢棄物的資料,其中數量最多的五項物品分別是菸蒂、食物包裝紙、瓶蓋、吸管和飲料瓶。若是比較臺灣地區與全世界收集到的海洋廢棄物,當中大部分物品都是屬於塑膠類[3]。有趣的是,臺灣與世界相比,在前五名有比較多玻璃瓶和免洗餐具

先假設淨灘時志工們隨機取樣的前提下,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什麼事情?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首次野外目擊!罕見角島鯨在馬達加斯加島

國際生物學家合作團隊,在馬達加斯加外海首次拍攝到最不為人所知的鯨魚—角島鯨。而這項發現已於今年10月15日發表於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期刊,並在論文中詳細描述角島鯨的掠食、發聲行為,以及馬達加斯加近岸淺水域的棲息偏好。 

攝食中的角島鯨 (Photo by Salvatore Cerchio)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海邊的隱翅蟲─ Bledius屬

許多人經常聞隱翅蟲而色變,春夏之際,常於晚上被燈光吸引進入民宅。隱翅蟲不以口器叮咬,而是因其體液對人類皮膚產生刺激,導致發炎反應,致使皮膚起泡、潰爛,稱為「隱翅蟲皮膚炎」。但真正會引起皮膚過敏的僅限於 Paederus 屬,俗稱紅胸隱翅蟲的種類,絕大部分的隱翅蟲並不會引起過敏;而有一群隱翅蟲喜好生活於海邊,有一些特殊的習性,牠們是今天的主角:Bledius 屬的隱翅蟲。

Bledius diota (Photo by Oskar Gran via Flickr, CC-BY-NC 2.0)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我們的海 Our Ocean 2015

今年是美國國務院第二屆舉辦《我們的海》(Our Ocean) 會議,移師到南美洲的智利舉行,除了廣邀各國參與,重要國際組織也都沒有缺席,今年又做出哪些重要的宣示呢?

美國國務卿凱瑞與智利總統檢視會議正門的鯊魚藝術作品(Photo: 美國國務院)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五個你不知道的海龜小秘密!

※本篇文章由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TAMEE)秘書長郭兆偉先生的演講內容修改
 

什麼!海龜居然殼長得像炸彈麵包!


炸彈麵包,來源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大海裡的小巨人—有孔蟲

有看過星砂嗎?為什麼這種沙子長得和一般沙子不一樣?小小的星砂其實是種原生生物製造出來的殼,這些原生生物們叫做有孔蟲,牠們有著不同的個性,製造出來的殼體也有著五花八門的形貌,還真的是一沙一世界呢。久聞台南自然史教育館展出有孔蟲化石特展,滿心期待的趕快去看看有孔蟲們到底有多麼不一樣呢?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歐習會談了什麼—海洋事務篇

(9/26早上更新:雙方會後聲明內容)

本次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進平的會晤,因網路安全、南海議題以及即將到來的台灣總統大選而廣受矚目。除此之外,本次會面又達成哪些與海洋事務相關的協議呢?以下是滔滔的整理和說明:

上一次兩方會晤為2014年於荷蘭美國大使館 (Photo from US Embassy The Hague, CC-BY-ND 2.0)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從醫科生到海洋志工—齊英仁專訪

每個喜歡海洋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除了著名的科學家攝影師以及相關從業人員,一般愛好者,又是因為哪些原因開始接觸海洋呢?滔滔聽說高雄港都出身,就讀陽明醫學系的齊英仁,從高中開始便對海洋生物極有興趣,雖然醫學系的課業十分忙碌,卻還是設法投入志工活動,也一直有著「擁有自己的一艘小船」的夢想,因而做出讓朋友相當擔憂安危的瘋狂事。

滔滔趕在他開始實習以前,請他和我們談談如何與海洋相遇的故事。

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海洋生物感興趣、接觸潛水?台灣目前中學教綱裡面對海洋提的不大多,有什麼契機讓你開始對海洋感興趣呢?


其實一開始的接觸和我們高中(高雄中學)生研社指導老師有關,他怪怪的,最討厭那些來參加社團活動、好像喜歡生物,但是最後其實想讀醫科的同學。那時我和大部分參加社團的同學一樣,只知道自己喜歡生物,剛進學校(高一)也還不確定自己喜歡什麼,那時社團裡面大部分的人都在看植物,所以也跟著到處看看。

一直到高二時,生物科辦公室有一個四尺的海水缸,這是之前學長作珊瑚成長速率科展留下來的,後來一屆傳一屆,都會找幾個生研社同學負責照顧,所以就和另外一個同學接手這個海水缸。


垃圾海葵 (Photo by Haplochromis via Wikimedia, CC BY-SA 3.0)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神奇的海龜臉部辨識系統—如何在不碰觸動物的情形下,估算海中有多少海龜?

在野生動物的研究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這裡到底有多少動物?」

這個答案不但能滿足一般民眾的好奇感,對政府而言,動物數量的多少(生態上叫做「族群量」)亦是一個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譬如說,動物多就可以捕捉,太多變成威脅就要撲殺,太少或是快要絕種,就要保育,防止牠從地球上消失。

然而,這個問題對野外生態學家而言,也很難解決,為什麼呢?

Photo Credit: Jeroen Looyé. CC BY 2.0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海洋學家的海外求學之路

許多對海洋研究有興趣的朋友,也許正在考慮、或是已經在海洋學相關的學術路上走著。但是,海洋研究這條漫漫長路,其中必定充滿了徬徨與無助。今天滔滔邀請到師大地科所海洋組畢業、夏威夷大學博士班與博士後研究的林卉婷學姊和大家分享她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其實,許多心得不僅僅是海洋學,對於其他學門的研究生也適用哦!

----------------
今年(2015)一月初來回台灣美國多次,有感於近期遇到一些正在國外讀海洋學或留在台灣做研究的學弟妹們,對於自己的研究與未來規劃感到徬徨,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這過去七年半在美國求學的一些經驗,也很期待未來海洋界能有更多台灣的新血注入: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泰國政府風行雷厲打擊非法漁業

漁業大國泰國每年出口的海鮮產值高達七十億美元,卻長期被人詬病其漁業管理鬆散,不永續的漁法對海洋環境傷害甚大,更別提近年來爆發引起國際關注的漁工人權問題了。

終於,在今年四月,歐盟正式對泰國發出「黃牌」警告,表示若泰國政府再不處理非法漁業的問題,歐盟將停止進口泰國海鮮。泰國出口的海鮮產值至少有一成來自銷往歐洲的收入,若歐盟停止進口,勢必對泰國海鮮產業造成嚴重打擊。

於是,泰國政府從五月以降,開始一系列措施重新整頓當地的漁業管理系統,包括整合、開發了一個漁船資料庫與管理App。


泰國漁船。Photo Credit: SeaDave. CC By 2.0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水域安全面面觀

美國夏威夷州懷尼哈 (Wainiha) 海灘的各式警告標語 (Photo credit: John M@Flickr, CC BY-SA 2.0)
文字 | 杜貞儀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生
編輯 | 黃群皓(SHS跨科際計畫辦公室)

臺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但島嶼周遭這片「藍色國土」卻常常令人感到陌生,甚至望而生畏。每年暑假,教育部都會發函給各級學校,提醒同學注意水域活動安全,制定游泳與自救課程也是行之有年,但溺水事故仍舊頻傳。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死因統計資料,溺水死亡人數(1)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圖一),從內政部消防署水域安全資訊網提供的資料來看,104年截至六月止,共有154人死亡,76人獲救(2),溺水獲救的機率大概只有三成;而在2008年至2010年的歷史資料中,初夏與夏末的獲救比例最低,並集中在1~4歲學前兒童以及15~19歲男性(3,4,5)。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水域安全真的已經獲得很大改善了嗎?還是其中有什麼尚未釐清的事實呢?

本文將焦點放在開放海域的部份,試圖從臺灣的現況出發,借鏡國外的案例,從水域活動安全的各個面向,討論其中不同關係者所扮演的角色,希望能從中獲得足以改善現況的切入點。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萌萌海蛞蝓系列之海羊與皮卡丘

還記得我們之前介紹過的超萌海蛞蝓「海兔」,還有帥氣的「海神」嗎?最近又有另一種海蛞蝓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甚至因為外型,被人稱做「海羊」。

有著看似羊的外表,但身上綠色半透明像翅膀的構造、桃紅色的點綴、臉上還有兩顆腮紅,使得牠看起來反而像是電玩遊戲「仙劍奇俠傳」裡才會出現的五毒獸,或者是卡通「神奇寶貝」裡才會出現的神奇寶貝(編按:小編覺得也像嚕嚕米...)。不過,牠卻是少數在這世界上可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喔!

圖一、我會吃海藻也會行光合作用!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海的味道

「夏天
    一陣海風吹來
   那不是海的味道
   是
   寂寞」

好的,身為文青的你一定也喜歡在海邊踏浪的時候聞聞海的味道,順便感時傷秋緬懷一下過往的美好(例如海邊還沒那麼多垃圾的時候...)。

但是海的味道,到底是什麼味道呢?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找到MH370了?問藤壺就知道

還記得馬航MH370嗎?

2014年3月8號,一架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往中國北京的波音777班機,起飛不到一小時候,就與航管中心失去聯繫。依據數據分析,MH370最可能的墜機位置在南印度洋,但直至今日,始終沒有找到飛機主體。

7月29日,法屬留尼旺島(Reunion)上的海岸清潔人員發現一塊長滿鵝頸藤壺的飛機殘骸。8月6日,馬來西亞首相正式召開記者會宣布,證實該殘骸屬於馬航MH370客機。

不過,殘骸上附著的藤壺,也可能是找到飛機殘骸主體的重要關鍵哦!

MH370殘骸上的藤壺。
截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_RD4oXk89k&spfreload=10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台大海洋所成功施放海氣觀測浮標系統!

西太平洋1980-2005颱風路徑圖,台灣首當其衝("Pacific typhoon tracks 1980-2005" by Nilfanion via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臺灣附近平均每年有3.5個颱風經過,不談颱風直接侵襲臺灣在強風豪雨下造成的災害損失,錯放一天颱風假都可能造成上百億臺幣的工商損失,因此準確地預測颱風動態,有助減少傷亡降低災損。欲提高颱風路徑和強度數值預報準確度,除了仰賴準確的大氣觀測數據,也取決於海洋上層100、200公尺厚的溫度垂直分布和相應的熱含量資料輸入颱風數值預報模式做為初始條件。
NOA熱帶海氣計畫(Tropical Atmospheric Ocean Project)在赤道兩側進行浮標觀測,下圖即為其中一個浮標的0-300公尺海溫剖面圖 (Source: NOAA TAO Project
在這些設定模式初始場必需的觀測數據中,海洋上層溫度剖面可算是最難取得的,想靠研究船在颱風來臨前到颱風可能經過的海域進行觀測是不可能的任務,解決之道在於颱風行進路線熱區布放海洋與大氣觀測浮標,隨時將觀測資料經由通訊衛星傳回研究及預報單位使用,即便如此,到大海中放個浮標能隨時把觀測資料傳回實驗室,聽起來是件簡單的事,卻不是一蹴可幾的工作。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收集鯨魚好「口氣」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的團隊,上個月成功完成一次實驗性的採樣:使用無人飛行機收集鯨魚噴氣樣本。除此之外,無人飛行機所拍攝的鯨魚影像,將用來作為鯨魚體態與健康狀態的參考資料。

正在收集鯨魚噴氣的無人飛機。
Photo by Michael Moor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Acquired under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Permit 17355-01 and NOAA Class G flight authorization 2015-ESA-4-NOAA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溺水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文/Mario Vittone
譯/Crystal

Not waving but drowning! Photo by Anne Roberts via Flickr (CC BY-NC 2.0)

新船長全身著裝便從駕駛艙跳出,在水中快速前進。曾是救生員的他,一面往在休閒漁船和沙灘間游泳的船主衝刺,兩眼直盯著受害者。

「我想他以為你溺水了,」船主先生跟他太太說。他們兩人正在互相潑水,太太雖然發出尖叫,但只也是站在水深只到脖子的沙洲上。

「我們沒事啊,他在幹嘛?」太太不耐的問。「我們沒事!」先生一面喊,一面向他揮手示意,但他的船長卻還是奮力游過來。

「讓開!」船長大喊著,衝刺從兩位船主中間穿過,在他們身後不到十呎的地方,他們九歲的女兒溺水了。安全地讓船長抱離水面後,小女孩的眼淚便奪眶而出,「爸爸!」

船長是怎麼在五十呎外知道小女孩溺水,而在十呎內的父親卻毫無警覺呢?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不要被海兔可愛的外表騙了!

最近許多人的臉書上一直被一種可愛的生物洗版,這隻生物長得和兔子很像,有毛茸茸的身體,外加兩隻小小的黑耳朵。但不同的地方是,牠看起來不會像我之前養的兔子一樣,自己關籠門、打翻食盒外加趁你不注意時把你列印的東西和電話線咬壞掉。

可愛的小「海兔」。來源

小兔子的可愛度居然輸了啊啊啊!來源。CC BY-NC-ND 2.0


而且最大的不同點是,這隻貌似兔子的生物,居然居住在海裡。

牠是最近被一堆人稱之為「海兔」的一種海蛞蝓!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沈積物的海底溜滑梯

海有多深?海底下是什麼樣子?在看不到的海底,會是一片平坦嗎?

十九世紀中葉,人們為了瞭解海有多深,拿個綁著石頭的繩子往海裡丟,數著繩結來估算海有多深。約在1930年代,由於聲納系統的發展,除了知道海有多深以外,還可以了解海平面以下的地形變化。現在對海底地形瞭解多了,想看看臺灣周圍的海底地形,只要躺在家裡吹冷氣開電腦動動滑鼠,google earth隨點隨看超方便。


圖一,挑戰者深淵在太平洋的位置,(圖片來源:google earth)。

但是海底長怎樣,和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


誰來救我?

(設計對白)什麼?你說台灣海巡以後不負責海上救難了嗎?(Photo: Coast Guard News@Flickr, CC BY-NC-ND 2.0)
昨天有則【西嶼漁船擱淺  暗夜吊掛4人獲救】的新聞,便想起一篇上週(7/14)農委會發給各縣市政府的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船海難災害緊急通報及應變作業程序第二點附件一:海難災害規模及通報層級表修正規定

災害別:海難

甲級災害規模: 通報至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

一、船舶發生或有發生重大海難之虞,船舶損害嚴重且人員傷亡或失蹤合計十人以上者。
二、災害有擴大之趨勢,可預見災害對於社會有重大影響者。
三、具新聞性、政治性、社會敏感性或經部(次)長認定有陳報必要性者。

乙級災害規模:通報至內政部消防署、行政院海岸巡防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船類)及交通部。

一、船舶發生或有發生海難之虞,且人員傷亡或失蹤合計四人以上、九人以下者。
二、船舶發生重大意外事件或具新聞性之意外事件者。

丙級災害規模:通報至直轄市、縣(市)政府消防局及地方海岸巡防、港務等災害權責相關機關。

一、船舶有發生海難之虞,人員無立即傷亡或危險者。
二、船舶發生海難事件,人員傷亡或失蹤合計三人以下者。

附註:災害發生有大陸及港澳人士嚴重傷亡時,應橫向通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來源:台中市政府網站

有什麼問題呢?今年六月三讀通過的海巡署組織法中,是這麼寫的....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每日一冷專欄] 跨越時空的螃蟹船

哈囉!滔滔的讀者們大家好,我是來自每日一冷的Mr. Tuesday,吐司碟!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跨越時空的螃蟹船~

大家如果曾去過東南亞或是大洋洲島國這些地方,或許都曾經有機會看到像下圖中這種類型的船,而這就是我們俗稱稱的螃蟹船(Bangca or outrigger)。


圖一、螃蟹船。吐司蝶攝於馬達加斯加。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海洋遙測新夥伴ー海豹特種部隊

喔天啊,又要出海了!!!遼闊的大海對科學家和海洋愛好者而言,藏有數不盡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究。但是要長時間待在茫茫大海上做研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時間、經費和(不會暈船的:P)人力都相當有限以外,海象變化多端,也常常造成研究上的不便。

Argo 施放圖 (Source: UCSD)

為了能長期的觀測海洋生物、物理和化學變動,全球約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開發Argo計畫(中文維基)。此計畫為在全球海洋投放自動測量海洋物理化學生物特性的儀器(Argo剖面浮標)並收集由其回傳到研究中心的資料。Argo剖面浮標放到海裡後會在設定的深度中漂流並記錄測量到的海洋學數據。每隔一段時間Argo會上浮到海面並且將資料傳到人造衛星上頭,於是在陸地上的科學家們就可以收到從海中收集到的重要資料。

Argo機制 (Source: UCSD)
多年下來,在各大海洋中流浪的Argo浮標幫科學家們收集到了許多海洋研究的重要數據。不過,仔細看看Argo的圖就會發現—好像少了什麼?  


Argo全球資料分佈圖 (Source: UCSD)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原來蜘蛛人也是航海王?!

許多航海家、冒險者,甚至包括達爾文的小獵犬號之行,都曾記錄過他們在海面上發現「如氣球般膨脹的蜘蛛」,從天而降,滑到他們的船上。

茫茫大海上哪來的蜘蛛啊?

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以及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英國家裡常見的蜘蛛們,居然就有在水上如帆船般航行的能力!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海洋地殼熔融的指標─埃達克岩

岩漿除了拿來烤肉以外,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岩石又能夠讓我們瞭解什麼樣的秘密呢?



之前讀者在看完《火山噴出一座島》後提出疑問,想瞭解Hunga Tonga火山的岩漿活動是否和埃達克岩有關?等等,什麼是埃達克岩啊?科學家們可以利用埃達克岩做些什麼樣的神祕調查咧?在小編經過多月的找資料以及閱讀吸收再消化哀嚎看不懂、逃避不想看和跪求救兵幫忙救援後,終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謎之音:真的很久…)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踩高蹺的漁人

Photo credit: Sri Lanka Tourism Promotions Bureau

清晨,天還未亮,斯里蘭卡的海上已有一群漁民坐在一根一根高出水面兩到三公尺的木桿上。他們一手拿著釣竿,一隻手握著木桿,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個踩高蹺的人,因而博得"Stilt Fishermen"的稱號。這種踩高蹺的漁法是斯里蘭卡西南部特有的習俗。在二次大戰以前,漁民多半站在露出的珊瑚礁上垂釣,但隨著人口增加,珊瑚礁不夠站了怎麼辦?正好二次大戰的時候,附近散落的鐵棍就被當地的居民拿來當作支撐點了。不久以後,鐵棍也不夠了,漁民便以隨手可得的木棍拿來當作「高蹺」。

【海之古典想像】(一)古希臘語的海洋

海洋從來不僅是一大灘鹹水,卻是文化傳承的記憶載體。時代不停引導歷史行進,海洋的深度也隨著記憶堆砌而日益深邃。本系列文章希望藉由探求海在古典文明中的人文想像,欣賞海洋的記憶、文學、歷史,以及語言的景觀,反思我們對於海的情感,並且為台灣的海洋思潮添上小小一筆。喔,名符其實的思潮!

盛夏快要到了,如果你趁著假日,到海邊輕踏浪尖,眺望遙遠的淵面,你會發現海洋既阻隔又連結的特質。顯而易見的,人或許還能住在河裡,卻不能在鹹澀善變的海上居住,即使中國古典常出現「海上」這個詞,也只是濱海地區的意思。然而海洋又是一條四方無阻的通道,沒有山巒、泥淖或懸崖,只要熟悉航海術,即可遊歷萬浬,隨浪潮而來的是新時代與魔幻的異邦。或許,海洋甚至跨越了空間和語言,畢竟世界的海洋皆相通,你掬起一捧海水,是否聽見浪聲迢遙?就讓我們進入海的古典想像吧,浪漫而且隨興。


各國語言的海洋(圖:Crystal)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沒想到獨角鯨居然會這樣游泳...

滔滔的吉祥物之一:獨角鯨是一種主要分佈在北極圈的鯨魚,他們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支很有氣勢的「角」了(好文回顧:有敏感性牙齒的獨角鯨)。

獨角鯨的角其實是他們的牙齒,一般來說,有「角」的通常是公獨角鯨(有些甚至有兩支),但也有約15%的母獨角鯨會長出這根長牙。獨角鯨的長牙有螺旋狀的紋路,可長到2.7公尺長。

但是,今天我們要聊的是獨角鯨奇妙的游泳方式。

來源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每日一冷特刊] 夏日海邊需注意:海灘的隱形殺手~裂流

從今天開始,滔滔要跟我們的好朋友每日一冷正式合作,不定期提供海洋相關的冷知識哦!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台灣海灘上不為人知的危險。一般人都知道海邊可能會遇上漩渦(O)鳴人(X)、瘋狗浪、或是被水母螫等危險,但其實還有一種較鮮為人知的隱形殺手,他的名稱叫做「裂流(rip current)」,於日文中又通常譯為離岸流,其實正如其名,就是一股會離開海岸的水流。

圖一:裂流。來源

今年我們為台灣的海洋做了什麼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也是個好日子來審視過去的一年我們為海洋做了些什麼事。儘管壞消息天天有,但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仍有許多一點一點的改變。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年台灣海洋的好消息吧!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2015 海客松大挑戰!

今年的世界海洋日前的週末,世界各地多個城市舉辦了「海客松」(Fishackthon),向各界廣徵提案,再在每個城市聚集一幫漁業學家、資訊工程師、UX/UI設計師、動畫設計師等,實現能幫助海洋的科技提案。

在各地海客松還在舉行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今年有哪些提案吧!(以下為由主辦單位所選出的「特色提案」):

今年溫哥華的海客松給參加者的紀念品(cot攝)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聰明」的海底電纜

這幾天台灣剛好是台北電腦展 Computex,今年場中最熱的題材莫過於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了,讓具有感應器的真實物體藉由網際網路彼此串連、互通,交換資訊,也可以遙控其他物體運作。比如說家裡的保全系統、以及可以節能又維持適溫的智慧空調,都是物聯網幾個著名的商業運用。

既然可以物體可以藉由互相連結變得更聰明 (smart),那連結物體的網路本身,更確切的說,是網際網路骨幹的那些海底電纜,是否也可以變聰明呢?

以專長海洋沉積物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教授Chris Barnes為主席,結合國際電信組織(ITU)、世界氣象組織(WMO)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政府間海洋科學委員會(UNESCO/IOC)與各國研究單位的國際團隊,決定在海底電纜上試試運氣 [1]。

目前世界上的海底電纜 (via Submarine Cable Map)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處女生子的鋸鰩

處女生子在生物學稱之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就是卵不經受精就可以自行發育成後代,又可細分為只行孤雌生殖的專性孤雌生殖,和以有性生殖為主、偶爾行孤雌生殖的兼性孤雌生殖,兩者在不同動物類群中都有發現類似案例,但是瀕臨絕種的鋸鰩呢?美國科學家很驚訝的在佛羅里達發現,一般認為只行有性生殖的櫛齒鋸鰩 (Pristis pectinata) ,在野生環境下,竟然會行孤雌生殖,而且有個體存活下來。這項發現已於今日(美國時間 6/1)刊登於 Current Biology 期刊。

櫛齒鋸鰩 (Photo by DAVID ILIFF. License: CC-BY-SA 3.0)

海上划槳樂之獨木舟

在這炎炎夏季,最棒的不外乎從事各式各樣的水上活動-「獨木舟」就是其中一種令我們愛不釋手的夏季聖品!


但,甚麼是獨木舟呢?

「獨木舟」這個中文詞彙顧名思義一開始是指由單一樹幹刨木而成的舟,但近代也常被用來代指(誤用)拼版舟等「小船」。而我們在這裡主要討論的現代獨木舟為承襲北美原住民以樹幹及獸皮製成的Kayak、Canoe形狀的小船,儘管並不精確,但因為目前沒有別的詞彙,所以暫且繼續使用這個目前多數人慣用的名稱(關於「獨木舟」中文一詞的一些爭議可以看這裡)。



早年格陵蘭的原住民會使用獸皮製成獨木舟。來源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馬爾地夫的便便之島

當你在熱帶島嶼上優雅地享用一杯調酒時,你能想像你所在的島嶼是由什麼組成的嗎?


Photo Credit: Ssanyal @ Flickr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團購卡省?! 跨國合作保育提高成本效益

保育計畫在多數國家的政府架構中多屬於內政事務,但人為制定的國界往往無法阻止人類的威脅、汙染的擴散、以及限制野生生物的族群動態。

對於高度洄游魚種(highly migratory fish stocks)來說,這個問題更加嚴重。過去在黑鮪魚、鰻魚、鮭魚等案例中,建立在單一國家底下的保護措施,常因為鄰國不同的管理方式造成失敗(甚至是某些國家努力管理,鄰國卻根本沒有管理,只得功虧一簣)。另一方面,國際合作常常需要經過很大的努力、協商、妥協和討論,繁瑣的過程又更令人卻步。

本文以地中海國家為案例,探討不同的跨國合作的潛力和可能影響。


古羅馬的漁業。來源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海膽 Q&A

(編按:上週一滔滔在Facebook和大家分享了澎湖馬糞海膽開放採集第二天就一掃而空的新聞,但也有朋友問海膽為什麼沒辦法養殖呢?還是請專業的來和大家經驗分享吧!)


白棘三列海膽 Tripneustes gratilla,又稱馬糞海膽(作者攝)

認識海膽

海膽屬棘皮動物門海膽綱,成體呈五幅對稱的球形,全身被棘刺包圍保護著。海膽的分布極為廣泛,從潮間帶到水深五千公尺處,都可以發現牠的蹤跡。在潮間帶偶爾可以看到的沙錢,其實也是海膽的遠親。而一般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海膽,大多來自潮間帶等近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