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真的不能吃魚翅嗎?


講到鯊魚,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血盆大口和在海面上充滿威脅性的背鰭。不過,鯊魚和類似的魚種其實有一千兩百多種,型態和習性也是大異其趣呢!有的鯊魚一次只能生產一到兩隻小鯊魚,也有一些種類一次能產出近四百隻寶寶。有些鯊魚是卵生,也有卵胎生的鯊魚。有些居住在淺海,有些則可以在一百多公尺深的深海存活。有些體長可達十幾公尺(如鯨鯊),也有只有一兩公尺的小鯊魚(如角鯊)。
所謂的魚翅,來自許多種的鯊魚,一份2005年在香港的市場調查發現,市售魚翅來自至少14種鯊魚,其中近危的大青鯊(Prionace glauca)所佔比例最高(17%),易危的灰青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灰色真鯊(C. obscurus)等也佔2~6%。

漁業壓力是鯊鯊們所面臨最大的威脅。因為魚翅的需求,捕捉鯊魚帶來的龐大利潤,推動著世界各地的漁船獵殺鯊魚。儘管捕魚打獵不一定是罪過,但鯊魚漁業目前卻仍存在種種困難,尚無法達到永續的目標。


魚市場的鯊魚。Photo by: 廖運志

首先,除了直接獵捕的鯊魚,許多鯊魚是在捕別的魚(如鮪魚)時不小心捕捉上來的。不小心捕捉到的,應該就沒關係了吧?錯!一來,混獲確實造成大量的鯊魚死亡,也是造成一些種類的鯊魚(如鋸鰩)瀕危的主要原因。再者,由於鮪魚等目標魚種日益稀少,而在魚翅價格昂貴,鯊魚肉、內臟等需求這幾年也逐漸增加的情況下,這些「混獲」的鯊魚帶來的利益因此一定程度的填補目標魚種資源匱乏的虧損。這使得漁民不僅缺乏誘因降低混獲,也使得供需平衡的調節失衡,讓他們不會因為目標魚種變少了而暫停捕魚,反而得以靠著混獲的利潤勉力維持,讓大海失去休養生息的機會。


鋸鰩。Photo by: J. Patrick Fischer

研究指出,魚翅市場上一半以上的鯊魚魚種為受威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如果我們希望鯊魚漁業也能成為永續漁業,該怎麼辦?目前,世界上少數被評估為「永續」的鯊魚漁業多是成長快速、產量大的魚種,由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所管理,並有嚴格的科學評估與管理流程。例如,澳洲南部的星鯊(Gummy sharksMustelus antarcticus)漁業主要供給當地的食用鯊魚肉(flakes),但多項指標都顯示該族群仍然很健康。

可是,面對廣大的魚翅市場,首先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魚貨來源和魚種資料的缺乏。如果不知道這些魚翅從哪來,又是來自什麼鯊魚,怎麼能確保我們沒有過度傷害他們的野生族群呢?因為魚翅比魚肉價格更高,抓到一隻鯊魚以後,有些漁船可能會傾向僅留下魚翅,而將魚肉的部分拋棄回海裡,以減輕船上魚貨的重量和最大化儲藏空間。但是,這樣會造成漁業管理人員很難判斷到底有多少、多大、哪些種類的鯊魚被捕捉,自然就更難制訂管理評估和政策了。為了克服這個問題,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都規定「魚鰭不離身」,一定要全魚進港才可以。不過,話雖如此,今年綠色和平才在一艘台灣的遠洋漁船上發現一堆魚翅卻沒有魚身,代表割鰭棄身可能仍然在許多漁船上進行著...




不過,「魚鰭不離身」的政策儘管有助於監測漁業狀況,仍然只是第一步,並無法直接的降低濫捕量。要使得鯊魚族群不致崩潰,最重要的還是要小心的控制漁業壓力才行。鯊魚產業相當複雜,尤其在臺灣,除了魚翅需求外,魚肉、魚皮也被大量使用。真的要做到完整的保育,儘管魚翅的使用量是一個指標,單單只限制魚翅使用是不能完全拯救鯊魚的。我們還需要瞭解:

1. 各種鯊魚產品是由什麼物種所製造的?
2. 這些產品的魚獲來源是從何而來?用什麼方式捕撈的?


鯊魚們等得到魚翅產業鍊成熟且管理完善的那一天嗎?在那一刻到來以前,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幫鯊魚們「拖時間」。降低需求,也才能降低過多的供給,針對鯊魚的漁業壓力也才能因此減緩。

自從越來越多的鯊魚被評定為瀕危物種以來,世界各地包括中國都大力推行少吃魚翅的政策,中國政府也下令停止魚翅上國宴的餐桌。這些政策這一兩年都慢慢展現了成效,最近一份WildAids的報告顯示,廣州的魚翅市場的銷售量已在兩年內大幅下降80%,魚翅價格也下降了約50%




好吧,如果暫時不能吃魚翅,那年菜好像少了許多年味?別擔心,即使年節即將到來,你也可以食用較為永續的海鮮,吃得更安心!

想知道如何吃環境友善的年菜嗎?歡迎1/22來參加台博館的「永續海鮮講座」,教你吃得更永續,讓你口福與自然的幸福都可以一起滿足~

快點來這裡報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