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Crystal
Not waving but drowning! Photo by Anne Roberts via Flickr (CC BY-NC 2.0) |
新船長全身著裝便從駕駛艙跳出,在水中快速前進。曾是救生員的他,一面往在休閒漁船和沙灘間游泳的船主衝刺,兩眼直盯著受害者。
「我想他以為你溺水了,」船主先生跟他太太說。他們兩人正在互相潑水,太太雖然發出尖叫,但只也是站在水深只到脖子的沙洲上。
「我們沒事啊,他在幹嘛?」太太不耐的問。「我們沒事!」先生一面喊,一面向他揮手示意,但他的船長卻還是奮力游過來。
「讓開!」船長大喊著,衝刺從兩位船主中間穿過,在他們身後不到十呎的地方,他們九歲的女兒溺水了。安全地讓船長抱離水面後,小女孩的眼淚便奪眶而出,「爸爸!」
船長是怎麼在五十呎外知道小女孩溺水,而在十呎內的父親卻毫無警覺呢?
溺水的視界 Photo by kobaken++ via Flickr (CC BY-NC-ND 2.0) |
溺水並不像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那樣—激烈、水花飛濺伴隨著求救聲。船長受過訓練,再加上多年的經驗,所以能夠認出溺水 的前兆,而父親卻是從電視上知道溺水是怎麼回事。如果你在水上待過,你就知道當一個人落水時該注意什麼。在小女孩哭著找爸爸以前,她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我 過去在海巡擔任救援泳者(註),對這個故事一點也不驚訝。溺水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寂靜無聲的,揮手、潑水和大聲喊叫—這些在電視上演著給我們看的戲劇性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其實非常罕見。
由Francesco A. Pia博士命名的本能溺水反應 (Instinctive drowning response),是一般人在水中避免實際窒息或感受到可能窒息時的反應。而這看起來和大多數人所想像的溺水完全不同—沒有太多水花、沒有揮手、也不會大聲呼救。為了讓你更明白,溺水不但是安靜無聲,也毫不起眼,想想這個:溺水是十五歲以下兒童死因的第二名(僅落在交通事故之後),也就是說,下一年大約會有750名兒童溺水,其中大約有375名是在距雙親或其他大人25碼(譯註:約22.86公尺)內。在這些溺水事件中,又有一成是大人眼睜睜的看著小孩溺水,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來源:美國疾病管制署 CDC )。溺水和你想像的溺水不一樣,Pia博士在海巡的On Scene雜誌上,描述了本能溺水反應的幾項特點:
- 除了少數情況外,從生理上來說,溺水者通常無法高聲求援,這是因為呼吸系統是設計來呼吸的,而說話則是次要或是重複的功能。必須先能呼吸,然後才能發出聲音。
- 溺水者的嘴巴反覆下沉及浮出水面,而且停留在水面的期間不足以吸氣、吐氣和發出聲音。當溺水者的嘴巴浮出水面時,一面吸吐氣,卻也一面快速往下沉。
- 溺水者無法揮手求援。自然本能迫使他們的手臂向兩側伸展,然後從水面往下壓,這個動作使溺水者在水中提高身體,才能把嘴巴移出水面來吸氣。
- 在整個本能溺水反應中,溺水者無法自主控制手臂移動。生理上來說,在水面上掙扎的溺水者無法自行脫離溺水狀態,以及自主移動像是揮手求援、游向救援者、以及靠近救援輔具。
- 在本能溺水反應理,自始至終身體都維持在水面附近,但沒有踢水的跡象。除非由受過訓練的救生員救出,這些溺水者只能在水面附近掙扎約20-60秒,然後便開始下沉。(來源:On Scene Magazine: Fall 2006)
溺水是這個樣子.... (Source: The Art of Manliness) |
當人落水時,留意以下溺水徵兆:
- 頭低在水裡,嘴巴約在水面位置
- 頭向後仰,嘴巴張開
- 眼神渙散空洞、無法聚焦
- 兩眼緊閉
- 頭髮飄散在額頭或眼睛處
- 兩腳在垂直方向沒有動作
- 過度換氣或不停喘氣
- 試著往某方向游去,卻沒有移動
- 試著向後仰
- 像是在爬梯子,卻幾乎沒有離開水中
註一:救援泳者(Rescue swimmer)是美國、加拿大等國海軍以及海巡的特殊救難人員,包括船上勤務以及空中勤務(與直升機結合)兩個分類。主要任務是在各式水域救難行動中從水中將受難者帶出。這個角色在卡崔娜颶風 (Hurricane Katrina) 救災行動中受到各界關注,在短短的五天中,美國海巡救援泳者一共救起超過三萬五千多名受難民眾,參與行動的救援泳者們也因此得到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表揚。
--
Mario Vittone是退役的直升機救援泳者以及海事意外調查員,曾在美國海軍及海巡共服役22年,目前為VLinc公司執行長,提供海運、海事安全以及企業諮詢服務。
本文原載於gCaptian,已釋出至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
您好,您的文章可以署名转发到我们的潜水类型微信公众平台吗,也是分享类型的网络平台。多谢盼复
回覆刪除可以的,希望可以附上作者、譯者以及滔滔的網址,謝謝!希望大家可以多注重水域安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