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從醫科生到海洋志工—齊英仁專訪

每個喜歡海洋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除了著名的科學家攝影師以及相關從業人員,一般愛好者,又是因為哪些原因開始接觸海洋呢?滔滔聽說高雄港都出身,就讀陽明醫學系的齊英仁,從高中開始便對海洋生物極有興趣,雖然醫學系的課業十分忙碌,卻還是設法投入志工活動,也一直有著「擁有自己的一艘小船」的夢想,因而做出讓朋友相當擔憂安危的瘋狂事。

滔滔趕在他開始實習以前,請他和我們談談如何與海洋相遇的故事。

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海洋生物感興趣、接觸潛水?台灣目前中學教綱裡面對海洋提的不大多,有什麼契機讓你開始對海洋感興趣呢?


其實一開始的接觸和我們高中(高雄中學)生研社指導老師有關,他怪怪的,最討厭那些來參加社團活動、好像喜歡生物,但是最後其實想讀醫科的同學。那時我和大部分參加社團的同學一樣,只知道自己喜歡生物,剛進學校(高一)也還不確定自己喜歡什麼,那時社團裡面大部分的人都在看植物,所以也跟著到處看看。

一直到高二時,生物科辦公室有一個四尺的海水缸,這是之前學長作珊瑚成長速率科展留下來的,後來一屆傳一屆,都會找幾個生研社同學負責照顧,所以就和另外一個同學接手這個海水缸。


垃圾海葵 (Photo by Haplochromis via Wikimedia, CC BY-SA 3.0)

剛開始海水缸的狀況滿糟糕的,裡面都是垃圾海葵(Aiptasia pulchella,又名美麗海葵),還有幾隻克氏小丑(Amphiprion clarkii)。我們什麼都不懂,還一直覺得很奇怪小丑魚怎麼都不會躲進海葵裡面。去找水族館問也沒有得到什麼答覆,幾次以後就發現—商家只是想賣東西,所以隨便虎爛我們。直到碰到前幾屆另外一個負責的學長回母校,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垃圾海葵,小丑魚並不會跟垃圾海葵玩。

克氏小丑的宿主海葵有十種,這個應該是公主海葵(Heteractis magnifica)(Photo by Rob via Wikimedia, CC-BY 2.0)

雖然學校有提供經費,不過我們那時候覺得報帳有點麻煩,決定自己想辦法—我們從水族論壇裡學東西,加上看水族書、還有戴昌鳳老師、邵廣昭老師寫的圖鑑。沒錢的玩法就是去撿別人倒缸的生物回來養(滔滔註:水族缸水質變差,含氮廢物無法順利硝化稱作倒缸),但垃圾海葵還是很頭痛,我們試過各種方式:給海葵注射氫氧化鈉溶液,隔天馬上從一棵變兩棵;生物防治法也沒有太大作用,我們聽說薄荷蝦(Lysmata wurdemanni)會吃,就弄了一隻來,但還沒吃掉太多海葵,薄荷蝦就被其他東西吃掉了。蝶魚(Chelmon rostratus)雖然很有效,但垃圾海葵一吃完,自己就餓死了。總之,花了很多時間,還是沒辦法徹底解決垃圾海葵的問題。 

海水缸,狀況比較好的時候(齊英仁攝)

 

高中科展與老師的啟發


所以我和我同學就想:到底為什麼垃圾海葵會這麼強悍呢?於是打算來作個科展,探討垃圾海葵的無性生殖速率受哪些因素影響。原本的實驗設計,是藉著調整不同的營養鹽濃度,來了解哪一種營養鹽會讓垃圾海葵快速分裂生殖出小海葵。這個設計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因為海水缸蒸發很快,我們每天幫缸加水的時候,又沒有調整比重,實驗作到最後,海葵都死掉了—鹹死的。而我們的奇妙生物老師,就默默的在一旁看著我們兩個胡搞,也沒有出聲。
 

雖然參加科展競賽後來沒有得獎,但老師還是滿開心的,給我們摸摸頭,說你們做的很好,又送我們一人一本墾丁國家公園出的潛水點介紹小冊子。我那時候翻了翻,覺得這些生物還是在自然環境底下最漂亮,也不用擔心養不養得活,默默打算之後去學潛水,直接去野外看。剛好那時候大學申請入學就上榜了,提早放暑假,就去墾丁上兩天就可以拿證照的潛水速成班。

開始潛水
 

我那時候連浮潛和水肺潛水的差別都還搞不大清楚,我父母他們到現在都不知道我去學潛水的事情,我那時候只跟我媽說要去墾丁玩,我媽回說:「不要靠近海邊喔!」但我還是去了。(滔滔:誰去墾丁不去海邊的啦!)學會潛水以後,也沒太多錢付氣瓶,大多數時間還是自己去小琉球浮潛,看哪裡有人下水就跟著跑去,後來慢慢自己游到比較遠的地方。

暑假過完以後就是大一,和大部分人一樣,剛到新學校總是得分心處理很多事情,久了以後變開始覺得空虛,想要找一些跟海洋有關的東西來玩,或者說是尋找生命的意義吧。那時有想過從幾個方面下手,像是找作海洋生物研究的實驗室,但沒有得到回音,後來藉由一些同樣喜歡潛水和水下攝影的醫師那裡,得知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正在找導覽、技術和行政志工,那時候想:如果藉著這個機會親近海洋,練練潛水也不錯。就決定加入志工的行列。 


在海科館當志工的時候,覺得照顧海洋生物、和想像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有沒有什麼難忘的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


我倒是覺得跟我想像的沒有太大不同,開始志工工作的時候已經是冬天了,所以主要是作內場的工作。在潮境工作站那裡有三個大缸(滔滔註:目前還未進展場),包括經濟魚種的龍膽石斑、原生淡水魚和珊瑚礁魚類,內場主要工作就是清缸壁,把垃圾海葵清一清。

到了夏天,我們會在潮境外面的海灣找沒有魚居住的海葵,作小丑魚野放工作,也有讓一般民眾參與的種植珊瑚與採集珊瑚活動。另外,有時會需要幫忙清理廢棄魚網,這些魚網纏在珊瑚上,會讓珊瑚窒息。

至於印象最深刻的,我想還是冬天時候的石斑魚缸,雖然說在海科當潛水志工可以借重裝備和氣瓶,但防寒衣還是得自己準備,我只有薄薄一件便宜防寒衣,每次下水都會冷醒,順便讓腦袋清醒過來。那些石斑魚也很有趣,他們體型很大,剛開始的時候也會躲人,如果你在水缸裡快速移動,魚就會往旁邊躲,你一旦停下來,魚就會慢慢靠過來。如果不小心被魚尾巴甩到一下,在水裡可是會站不穩的。



 
先前慈濟大愛電視台做的專訪

除了潛水以外,還有接觸其他的水域活動嗎?

我高中時候就會去西子灣游泳,常常期中考完就一個人偷跑去海邊玩,現在想想其實滿危險的,我去海邊都會帶基本配備—呼吸管、蛙鞋、面鏡,雖然以前沒有學過,在過程就自己學會踩水。不過,我也曾經在旗津碰到很強的潮流,對衝浪的人來說,可以利用潮流很快的到外海去,但是這對游泳的人來說卻很危險。像這些水域特性都是靠經驗知道的,或者去問當地的店家。

面鏡、呼吸管和蛙鞋(齊英仁攝)

我也會玩浮潛、自由潛水等等,在旗津那裡學衝浪,後來也去過北部的一些點。最近則開始玩船。高中體育班同學有帆船、風浪板國手,跟他們學過一點點基本的操帆技巧。去年夏天去綠島時,覺得橡皮船很便宜,就買了一艘來玩,畢業旅行的時候也一起帶去沙巴,但很快就發現橡皮船很脆弱,容易破洞,所以有一陣子沒碰船了。

我還是很希望以後能夠存錢買一艘自己的動力小船,也在重型帆船和動力小船之間考慮很久。正當我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這個橡皮艇—

自製帆船—如果不思考等一下要怎麼上岸的話,好像還滿愜意的,同學看著天上的烏雲,很擔心我的安危...
(齊英仁攝)
如果把橡皮艇上面裝一個小小的帆,是不是就可以當帆船了呢?於是便開始了自製帆船的大冒險。

雙溪碼頭,就是動力小船協會的位置(Google Map)

剛開始試航是在雙溪碼頭(雙溪與基隆河交會處),試過幾次還可以,便到關渡附近的淡水河試試身手。從以前我就一直很好奇,關渡自然公園旁邊有一條水道,從陸上過不去,不知道裡面有什麼東西?所以就希望能進那條水道看看

建築即為關渡自然公園建物,水道是關渡自然公園旁水磨坑溪的支流 (Google Map)

但要進那條水道,必須逆流行進,靠搖槳或是風帆根本無法抵擋流,只能順著水流漂......結果前兩次都漂到滿遠的地方才靠岸,得走很長一段路去牽摩托車。直到第三次,我終於想到其實水流方向會受潮汐影響,只要看好漲潮時間,就可以順著河口流進去水道裡。 

第三次冒險成功!(齊英仁攝)

如果今天你碰到對水域活動有興趣的一般高中生,你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以我的經驗來說,我覺得衝浪是比較適合入門的,剛開始玩可以租板子,不像潛水器材一下子就是一大筆錢。不過,有些教育的部份台灣還需要加強,水域安全的概念應該要從小就教。雖然以前學校都有游泳課,但學會游泳和不會溺死是兩回事,如果照學校教的用水母漂,在海上只會像在洗衣機裡面一樣被攪來攪去,頭都昏了。仰漂、水母漂這類的自救方式,都只適用在像湖這樣的平靜水域,還有踩水也很重要,我是自己學會的。

基本的裝備像是面鏡、呼吸管和蛙鞋就很有用,有呼吸管就不用抬頭換氣,尤其在有浪的時候比較不容易嗆到,蛙鞋則能夠增加推進力,無論是踩水和前進都可以更省力。

高中生大部分都還沒辦法經濟獨立,而水域活動的裝備都需要錢,所以能夠取得家人的支持是最好的。要記得不用錢的最貴—沒有救生員的水域、缺乏裝備就下水,這樣反而更危險,不如花錢買一些基本的裝備,學習怎麼安全的玩,讓家人放心,也比家人一昧禁止的好。


採訪、編輯:Crys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