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修復海纜大不易 有賴特殊船隻

文/杜貞儀

今年四月底,亞太二號海底光纜 (APCN-II) 的S6區段在彭佳嶼外海發生障礙,頓時網路大塞車,但還是讓大家一陣措手不及。國際間99%以上的資料都是透過海底光纜傳遞,平時打電話或上網快速又方便,直到發生障礙時,才會驚覺海纜的脆弱。既然不是好奇的鯊魚咬斷海纜,那麼海纜究竟是如何鋪設和修復的呢?
1858年大西洋海底電報纜地圖

台灣的海底電纜歷史

鋪設海纜作為通訊用途,其實是從電報開始的。世界第一條商用海底電報纜,是1850年通過英吉利海峽的英法間海底電纜。橫越大西洋海底電報纜,則是1866年的第五次鋪設才成功,當時是一大創舉—畢竟當時海纜裡的銅線透過通電傳遞訊息,水又會導電,要能夠妥善絕緣隔絕海水,才能夠在另一端收到訊息。台灣第一條海底電報纜,是清朝劉銘傳擔任巡撫時鋪設的,在1887年時鋪設了安平—澎湖以及滬尾(現今淡水)—福州兩條電報纜。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本也繼續沿用這兩條線,並在1910年新鋪設淡水—長崎的電報纜。



電報時代的的海纜鋪設

鋪設前須了解地質狀況

隨著時間演進,從電報、電話到現在的網際網路,資訊傳輸量越來越大,纜線也從原來的單軸銅纜、同軸電纜到光纖。首條越洋海底光纜,是1988年橫越大西洋,連結英、法、美三國的TAT-8。鋪設一條新的海纜所費高昂,需要很多國家的電信公司共同投資參與及規劃。當海纜預定路線可能會經過其他國家的領海或經濟海域時,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必須取得該國許可。


接著,要了解鋪設路線的地形以及地質特性,找尋平坦的表面,避開珊瑚礁、沈船,以及地震活動時會發生錯位的斷層。如果過去資料不足,就必須進行實際勘查,此時聲納就是很重要的工具。「側掃聲納」可以讓我們了解海床表面的高低起伏狀況、表面沉積物是泥沙還是小石頭;「變頻聲納」則可穿透海床,了解海床底質剖面沉積物堆疊的狀況,回推過去的地質事件。

為何需要了解過去發生過的地質事件呢?這是為了了解天然災害可能對海纜造成的潛在威脅,有許多案例顯示,因地震而起的濁流,大多會沿海底峽谷一路往深海流去,沖斷附近的海纜。比如2006年的恆春地震,引發濁流就沖斷了在臺灣西南部海域高屏峽谷附近的亞歐3號國際海纜;而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也讓大多數經過三陸沖的海纜受損。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因天然災害造成的海纜斷裂,時常都發生在具有海底峽谷這樣地形特徵的位置。若該地曾經發生過濁流事件,在變頻聲納剖面,會發現具有濁流大小顆粒混合特徵的一層,稱為濁流「事件層」。為了進一步確認,可能需要作箱式岩心採樣來檢視海底沉積物。(詳見:沉積物的海底溜滑梯

另外,除了天然災害,海纜更常會因為船隻下錨、拖網等損壞,所以規劃路線時也要盡可能避開船隻錨地或是漁船作業頻繁的海域。


海纜船負責鋪設與修復

在海上負責海纜鋪設、修復的工作船隻,通稱「海纜船」。雖然海纜問世一百多年了,但海纜鋪設工作到今日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現代海纜船有衛星定位系統和更多儀器來進行協助。以這次來修亞太二號的KPL海鍊號(KDDI Pacific Link)為例,它是一艘的多功能海纜船,可以作地質調查,也能夠進行海纜鋪設與維護。


KPL海鍊號基本裝備跟專門進行地質調查的海洋研究船很相似,後甲板有進行施放回收作業的A字吊架和絞機,以及各式聲納、測深儀、岩心採集設施,還有在進行岩心採樣以及修護作業時能夠維持船位的動態定位系統,存放海纜的存纜槽、佈纜機以及接續設備等則是海纜船特有(點擊看大圖,Source: KCS ltd.)

海纜鋪設是由海纜船施放海纜,從近岸一路拉到遠洋。為了保護海纜,在水深約200公尺左右的淺水區域,通常採取埋設的方式,將海床挖出一條溝,再埋入海纜;較深處則是用鋪設,海纜直接鋪在海床上。即使現代海纜都是光纖,訊號強度一樣會在傳遞過程中逐漸因喪失能量而減弱,所以為了讓訊號能順利傳遞,每隔一定距離,就需要裝設讓訊號放大的中繼器。


光纜的中繼器(Source: Global Marine via Flickr, CC-BY-ND 2.0)

如果海纜發生障礙,可透過光訊號強度變化換算中斷點。能復海纜能力的現代海纜船,通常會配備有將近十噸的大型工作級水下遙控載具。這些水下遙控載有履帶輪,追蹤模式時,可以在海床上沿海纜前進,利用前端的定位儀偵測埋設深度。

KPL海鍊號搭載的ROV- MARCAS V(Source: KCS)

一旦偵測到故障點,就可以用載具的控制臂或是從船上施放特製的扁平撈纜鉤切斷海纜,開始以下的修復作業:

  • 先用多爪撈纜鉤把海纜一端撈出海面,將這一端封起,再綁上浮標
  • 把另一端撈起回收,在船上對海纜進行測試,手工進行第一個接續工作,接上新的一段海纜
  • 往浮標的位置繼續鋪設,把浮標一端回收,並進行同樣的測試接續工作
  • 放回海中重新掩埋

Alcatel-Lucent公司製作的海纜修復動畫
這艘海纜船LODBORG以基隆港為母港,很容易看到它在散雜貨碼頭喔!

海纜比衛星傳遞具優勢

雖然海纜比一般人想像的脆弱,修復和維護也要依賴特殊的工作船,但光纖傳遞快速損失少的特性,還是讓海纜擁有比衛星更大的優勢,短期內難以取代。作為網際網路的關鍵基礎設施,部分國家如澳洲,有立法保護海纜,劃設海纜保護區,並明文規定破壞海纜行為的罰鍰。不過以台灣的經驗來說,或許應多了解附近海域的實際用海情況,與不同的負責單位合作,才能劃設合理的使用分區,藉此保護脆弱的海纜。
 

(原載於106年6月21日 國語日報六版《科學1點看新聞》,刊登版略有刪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