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每五樣海鮮,就有一樣標示錯誤...

國際組織Oceana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出爐,發現平均而言,全世界每五樣海鮮產品,就有一樣標示錯誤。

你吃的魚,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魚?



Oceana蒐集了兩百多份、橫跨55個國家的研究報告,這些研究總共調查了超過兩萬五千份市場上販售的海鮮產品,其中卻有將近20%所標示的物種與內容物不符。標示錯誤的情況不止發生在最終在超市呈現給消費者的產品包裝上,事實上生產鏈中的每一環,從處理廠、批發、零售到進出口商,都可能是錯誤標示的製造者。

透明的產銷履歷和「身份證」,為什麼重要?愛吃海鮮的你,也許也聽過不少諸如將「油魚」當「鱈魚」賣的詐欺行為。消費者買了不是預期中的海鮮,花冤枉錢買便宜貨還是小事,若是買到不新鮮或是不適合食用的種類(例如容易造成腹瀉的油魚、或帶有毒性的珊瑚礁魚),吃下肚之後壞了身體,更是得不償失。Oceana的報告中指出,標示錯誤的海鮮產品中,就有超過一半(58%)的產品,是將對健康有害的物種標示成別的物種!

報告中亦披露,亞洲鯰魚、黑鱈科(hake, Melanonus)與油魚(escolar,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是最常被用來濫「魚」充數,冒充其他高價魚種的魚類。其中,亞洲鯰魚甚至可以被「偽裝」成18種不同的魚!

常被用來當鱈魚賣的油魚(蛇鯖科),由於含有天然蠟脂,容易造成排油腹瀉

除此之外,魚獲來源不透明,也可能助長非法的魚撈和交易行為。比方說,為了海洋的永續資源利用,越來越多人懂得利用永續海鮮指南,選擇較沒有生存危機或是捕撈方式對環境較友善的物種、或者是避開目前已知漁業管理不佳的特定來源海鮮(例如來自東南亞的野生蝦子,除了有過漁和大量混獲的危機,還牽扯到漁工勞動環境極差的人權問題)。但是,如果來自不肖業者、或是漁業管理糟糕的來源地的海鮮,因為種種原因被錯誤標示,讓消費者以為自己支持了永續產品,或是新鮮、安全的海鮮,豈不大大打擊有良心且守法的業者?

透明、正確的產銷履歷是以市場機制推動海鮮永續的重要步驟。Oceana的報告也指出,如果政府願意付出行動,加強水產品的追蹤和標示,的確能改善標示錯誤的問題。他們以歐盟為例,在2011年時,歐盟海鮮產品的標示錯誤率高達23%,但隨著調查增加、民眾關注度提升,在2015年,標示錯誤率已成功降至8%。

如果想瞭解更多,Oceana還製作了這個「錯誤標示海鮮地圖」,列舉了他們的報告中所使用的各地的研究報告,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更深入的瞭解各地的情形。其中,臺灣部分的資料來源大多數是來自中研院邵廣昭老師的團隊所做的這份研究

 

延伸閱讀:

Catfished by a Catfish: 1 in 5 Seafood Samples Is Fake, Report Finds

Oceana的新聞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