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海洋傳道者:宗教力量對保育的正向影響

在臺灣,若將宗教與保育兩個詞並列在一起,許多人應該立刻聯想到的都是錯誤的宗教放生所造成的危害吧?不過,畢竟大部分的宗教宗旨都是勸人為善、對萬物懷有慈悲之心,因為人類的無知和執念反而扭曲了本意,不管是什麼神明應該都挺難過的。

有沒有宗教力量對保育造成正向影響的例子呢?當然是有的。

本文整理了幾個因為信仰的力量促進海洋保育的案例,一起來看看吧!

CC.0, Public Domain




(一)海龜野放+祈福法會

這個故事海洋大學的程一駿老師曾經在滔滔上說過:〈放生還是放死?如何真正做功德〉

海龜雖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但因多在沿近海活動及覓食,因此常會因誤食人造廢棄物等因素而失去活動能力,漂浮在海面上,最後會沖上岸成為擱淺的海龜。海洋大學的海龜實驗室在接獲活龜擱淺的通報後,會進行救援,若救援成功,在獸醫診斷痊癒後便會進行野放。

近年來,海龜研究室曾與宗教團體—福智文教基金會合作,在野放前會先花一些時間,向師兄姐們解釋海龜的狀況,再請負責人進行祈福儀式,一同為治癒的海龜祝福。等儀式結束後,便讓海龜回到大海的懷抱。

海龜野放祈福法會
Photo by: 程一駿


(二)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鯨鯊保育

鯨鯊,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因為過度捕撈等原因而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印度西部的吉拉特邦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鯨鯊每年固定的繁殖地點,不過,來到此處的鯨鯊也常被當地人捕捉,有時是誤入漁網,有時則是以魚叉直接獵殺取魚翅與魚油。曾有粗略估計指出,1998-1999年就有近600隻鯨鯊在當地被獵殺。

美麗的鯨鯊
Photo by: Drew and Merissa

鯨鯊的保育因此逐年受到關注,2001年,鯨鯊被印度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2004年時,印度的環境組織Wildlife Trust找上享有盛譽的印度教導師──Morari Bapu,希望他能一同幫忙宣導鯨鯊保育,而Morari Bapu也一口答應了。

過去,人們在此處宣導鯨鯊保育往往是以「恐嚇」的方式(強調罰金多高),然而效果不彰。Morari Bapu則決定採取另一種方法──喚醒人們重視鯨鯊與他們的連結。

首先,他給鯨鯊起了個名字:「Vhali」,意思是「摯愛的」。接著,他告訴當地人鯨鯊迴游到此地繁殖的故事,並對他們說,「鯨鯊就像我們的女兒,每年回到老家,繁衍下一代。做為他們的家人,我們有責任照顧他們。」這個譬喻觸動了許多人的心,讓許多人開始以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鯨鯊。

除此之外,他亦將鯨鯊連結到印度教的傳說:印度大神毗濕奴的十大化身之一──摩磋(Matsya)。在印度傳說中,摩磋是條藍色的大魚,上身為人、下身為魚,並曾拯救了印度人的祖先:摩奴。

傳說中的摩磋
From: Public Domain

Morari Bapu的努力讓許多漁民開始重視鯨鯊,過去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漁民在漁網不小心捕捉到鯨鯊後,會選擇割斷漁網將鯨鯊釋放回大海。古吉拉特邦也在每年的冬天選定一天為「鯨鯊日」,而許多古吉拉特邦的城市也將鯨鯊視為他們的吉祥物。


(三)菲律賓的海底聖窟

菲律賓的薄荷島附近有著豐沛的珊瑚礁資源,儘管許多地方已經劃設為保育區,仍長期遭到許多非法漁撈──特別是炸魚、毒魚的傷害。

2010年,當地Bien Unido市的市長與一群潛客想出了一個錦囊妙計...

何不利用當地人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讓他們停止炸魚呢?

於是,他們將一座四公尺高的聖母像放入珊瑚礁旁,鄰近也放了一座聖子像。果然,當地人為了不炸壞神像,便不敢在附近炸魚了,簡直就像聖母與聖子保佑了該處的珊瑚礁一般。而該處的聖母與聖子像也成為了吸引觀光客的觀光景點。

薄荷島的聖母像
Photo by: CCE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