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海上漏油頻傳,可以還給大自然乾淨嗎?

文/杜貞儀


近來接二連三的擱淺事件,包括日前在澎湖的「耘海」輪和最近的「德翔台北」貨輪,引起大家關注船隻擱淺以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除了海上漂浮的油花、還有留在岸上的黑色油污外,還有哪些看不見的影響呢?


遠望德翔台北輪(Photo: Wei-Te Wong via Flickr, CC-BY-SA 2.0)
在討論油污對環境的影響以前,必須先認識石油的組成。石油其實是許多不同分子大小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剛開採出的原油,可以利用其中各個物質沸點不同的特性,透過加熱,把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與重油等分離出來。絕大多數船隻,都是以柴油或重油為燃油,再加上船隻機械用的潤滑油。


原油分餾塔,由上而下分別為:丙烷與丁烷、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最後是潤滑油、石蠟和瀝青

重油不易揮發,但會覆蓋生物
 

發生漏油時,依照油品的揮發性、黏度和生物毒性,會造成不同的影響。較輕的汽油通常會在一兩天內完全揮發,其次的柴油、潤滑油則會在數日後揮發掉一部分。這些油類揮發後,具有生物毒性,經由接觸、吸入後,對人體和其他動物都有害

至於看起來黑黑黏黏的重油,雖然幾乎不會揮發,不過覆蓋生物體表或隨時間沈降至海底時,可能會使生物窒息。如果水鳥或哺乳動物的羽毛或毛皮沾到重油,也會因此失去保暖功用,失溫而死。在美國舊金山的Cosco Busan貨輪漏油事件中,也發現重油可能會讓產卵期的魚產下發育異常的卵。
 

舊金山灣Cosco Busan漏油事件中,羽毛被重油沾到的海鷗 (Photo by Ingrid Taylar via Flickr, CC-BY-2.0)

控制漏油範圍,處理現有油污

因此,發生漏油事件時,馬上就必須面對兩個問題:

1. 如何控制漏油
2. 如何處理現有的油污。

以擱淺船舶漏油來說,必須先以抽油來控制船艙內的油繼續漏出;油井發生的漏油事件,需設法塞起井口。油污擴散速度受天候和海象影響,也需藉此規劃後續救援行動。在處理現有油污時,主要有三個策略:將漏油限制在表面並遠離環境敏感區域、稀釋或是讓漏油往環境敏感度較低的區域擴散、以及移除油污。


為了阻止漏油範圍擴大,首先必須儘速以攔油索將漏油範圍限制住,來保護沿岸區域。在自然情況下,油污會隨著暴風雨、海流和滲透作用逐漸稀釋。化學除油劑像清潔劑一樣,以介面活性劑為主,可以把油化為小油滴,加速油污擴散。但是這些除油劑常會因本身的生物或環境毒性,造成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有些還會在生物體內累積,所以使用時必須格外小心,以免對生物造成二度傷害。如果海象許可,攔油索內的漏油可以過濾回收再使用,或進行控制燃燒減少漏油量。



Deep Horizon漏油事件曾經採取控制燃燒減少漏油,引起一些爭議 (Photo: US Navy)

海岸構造不同,影響處理方式

然而,一旦油污面積擴大、擴散到岸邊時,就需要進行更耗時耗力的海岸清除工作。海岸性質的不同也會造成脆弱度差異,紅樹林、泥岸沼澤、珊瑚礁容易受重油覆蓋而窒息,常因人力清除造成更大干擾與破壞,影響復原,多半建議自然清除,讓油污受光照或微生物分解。岩岸、人工結構的堤岸相較之下受影響程度較小,如果評估後可以進行清除,可以用冷壓水柱沖洗或人力清除。

無論是何種清除方式,都無法完全移除油污,最後還是必須讓其自然分解。以這次受影響的北海岸石門海域為例,鄰近受影響包括老梅石槽與石門洞沙灘,屬於岩岸、沙岸、礫灘地形。


老梅石槽是岸邊的火山礁岩受海浪侵蝕形成的海蝕溝,每年四五月石槽上長滿石蓴一類的綠海藻,形成獨特的景觀。而石門洞沙灘包括礁岩和貝殼、珊瑚碎屑形成的沙灘,因此以人工清理以及冷壓水柱沖洗。

在清理工作告一段落後,還是希望大自然能發揮力量,使數年後石門附近海岸能夠恢復原本美麗的樣貌。 

(原載於105年4月15日國語日報六版《科學1點看新聞》,刊登版略有刪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