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潛水人如何有系統地學習海洋生物辨識?

很多人玩潛水是為了欣賞海底的美麗生物,如果沒有人為你解說在水下看到的生物叫什麼名字,有什麼關於此生物有趣的事實,要自己查相關資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Photo by: 丁楓峻


根據心理學家Jean Piaget的Phas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研究成果,如果把人想像成是科學家想要獨立去研究這個世界的話,我們的心中會有既定的知識框架(Schemas),然後套用框架去理解新的事物,稱為同化(Assimilation),當現有的知識框架無法理解新的事物後,也會修改框架,稱為適應(Accommodation)。 

「同化」與「適應」的例子:上圖-原本只知道哺乳類,看到斑馬後了解他也是哺乳類的一種;下圖-看到斑馬後,學會他是「斑馬」這種動物。
Source: http://etec512learningconference-piaget.weebly.com/

舉個例子: 

1.在海裡看到看到有鰭 + 有鰓 + 會游泳的動物 => 認出是魚,即使你沒看過這種魚 => 同化(Assimilation) 

2.在海裡和鯨鯊不期而遇,你以為這種超級大的海洋生物就是鯨魚,其實不是,你的教練說那是鯊魚而不是鯨魚 => 你學習怎麼分辨鯊魚和鯨魚 => 適應(Accommodation )

要先有Schemas才能去理解世界,也才能修改Schemas。

問題是,人類的Schemas是怎麼建構的?

人類會隨著年齡增長發展出不同的認知能力,可分成四個階段: 

1.Sensor motor stage(0-2歲):靠動作和感官去理解這個世界,例如到水族館觸摸區,把海參抓起來,發現海參軟軟的而且會噴水 

2.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學習符號,將生物和名稱對應起來,但看世界的觀點非常自我中心 

3.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歲):已經學會很多認知技巧,但還不會抽象思考和假設以及檢定。 

4.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歲以後):懂得怎麼抽象思考並學習怎麼假設和檢定。 

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階段來建構關於海洋生物分類辨識的Schemas,一開始可以多接觸海洋,也就是透過逛水族館和潛水實際去看看海洋生物,到觸摸區體驗生物的觸感然後學習海洋生物的名稱(符號連結),或者是上魚市場買魚看人殺魚或自己殺魚,到潮池浮潛或背水肺下海+拍照,然後透過歸納的技巧慢慢學會怎麼分類,然後開始建構出海洋生物的檢索表,也就是假設你看到生物的什麼特徵,就可以將其細分到什麼程度,並且透過其他資訊來檢定你的假設(例如棲地、行為、游泳方式、和其他生物的共生關係)。

先從菜市場的魚開始認識,也是一個學習生物辨識的好方法
Source: 菜市場魚圖鑑,天下文化出版

不潛水不逛水族館的話,就得透過教育、閱讀相關讀物來建構,然後也要有人解說,例如你的教練、資深潛水員、海洋生物專家、Facebook社團網友來修正你的Schemas,畢竟海洋中的生物太多了,而且不同性別和發育階段的外觀可能會差異很大。

 Schemas的基礎建構文獻來源: 生物學教科書、海洋生物學家解說、PADI進階課本魚類辨識章節、專業潛水雜誌、海洋生物圖鑑、紀錄片 

你要先有小型的Schemas,然後慢慢透過潛水,多看生物,先學習如何分辨門的階級,再慢慢依序學會辨識到綱、目、科、屬甚至種的階層。

一般來說,教科書教你的是比較高階層的分類知識,可能教你分類到綱或目,而圖鑑則教你辨識到科、屬、種的階層。你可以Top-Down從教科書先閱讀Bottom-Up從圖鑑先閱讀,看你喜歡什麼樣的方式去修改你的Schemas。

Bottom-Up的缺點是海洋生物種類太多,圖鑑不一定能涵蓋你想查的物種,且一頁一頁翻查閱起來比較費時間,但是對於非生物學科班出身的人有用,先潛水了解你潛水的區域有哪些生物,然後查圖鑑得知這種生物的名稱,再去找相關的教科書來讀。

Top-Down的話則需要閱讀比較艱深的教科書,適合本身已經有興趣或是受過生物學訓練的潛友,或是要有專家來導讀或是親自透過授課、同潛或演講的方式教你,會比較快。 生物學教科書就以普通生物學、比較解剖學、脊椎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分類學、海洋生物學、動物生理學、動物行為學、演化生物學,親自走一趟大學圖書館或大學教科書的門市部例如藝軒,看看書商進了什麼書並親自翻閱,並上大學的選課網查看哪本教科書被列入主要教科書,就可以知道該念哪本。若需要透過分子遺傳或電顯方法來鑑種,就已經超出一般人的能力範圍。 

在台灣要聽到關於海洋生物學的科普演講並不容易,除非到大學聽課或是到博物館或水族館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海洋生物演講是我在馬爾地夫工作的時候,飯店邀請海洋生物學家到訪,請她在酒吧和船上為客人解說馬爾地夫生物的演講。要在奢華的遊艇或是高端的飯店解說,本身的學識要很淵博,口才和台風也要很好,才有辦法服務金字塔頂端的客人,可惜這類的演講多是用英語,而且也要口袋夠深才有辦法享受到。

相較於教科書的艱深和專業,以及現實生活中不容易遇到好的海洋生物學家,自己下海拍照上網問人,讀PADI進階課本裡的魚類辨識章節請教練帶你,閱讀潛水雜誌和海洋生物圖鑑就比較容易實行,多看看潛店裡擺了什麼書和雜誌,你自然就知道該買哪本,而拍照則要拍的夠清楚,只買小DC和防水殼的話,無法將很小的生物拍的很清楚,要另外加閃燈和放大鏡才有辦法,或是考慮買單眼加微距鏡加放大鏡,整套組起來花個10-20萬台幣是很正常的。潛水本身就不是一項便宜的運動,若再加上攝影,那開銷又更大,可是有很多生物是難以飼養在人工環境的,例如海蛞蝓或是大型的動物,因此親自下海潛水和攝影的活動仍然有其無法取代之必要。在潮池用防水相機拍照也可以,但能看到的生物相對於背水肺就比較有限了。 

結論:
1.沒錢沒閒:先從日常生活可以實行的方式做起(實行新生活運動)。例如買魚市場魚類圖鑑,親自跑魚市場買魚殺魚(或看別人殺),看小動物去大溪漁港,看大動物去遠洋漁港例如南方澳。假日跑東北角或墾丁的潮池觀察,買台二手三防機拍照,可以站在潮間帶或是浮潛拍水下生物,然後回家查圖鑑,有空多陪陪家人到海生館或是水族街走一走。平時也可以利用下班時間上網搜尋可以串流觀看的海洋紀錄片,或是到圖書館借來看也可以,並上網看看別人拍的照片和討論文章。平常可以訂閱潛水雜誌,現在iPad / iPhone很普遍了,下班回家在捷運公車上用行動裝置看看潛水雜誌也不錯。

2.有錢有閒:透過潛水+攝影的方式,甚至到職業水攝人常出沒的潛點,例如Anilao / Lembeh / Ambon / Tulamben / PNG,通常職業水攝師也是很強的海洋生物辨識專家。到馬爾地夫比較高級的飯店度蜜月,聽聽海洋生物學家的演講。 

3.有英文能力和學術背景:閱讀英文教科書、期刊、圖鑑,直接念生物相關科系

----
作者簡介:丁楓峻,巴布亞紐幾內亞Tawali Dive Resort潛水教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