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大量甲烷從大西洋逸散

上週日(8/24)在Nature Geoscience,科學家發佈了一項消息,指出美國東岸外海發現許多甲烷逸散的氣泡。

這張圖並不(一定)是甲烷,只是示意海洋中的氣泡。
Source: http://www.capitalotc.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Seafloor-Methane-Leakage-a-Contributor-to-Warming-Ocean-Climate.jpg

研究船使用聲納探測了由北卡羅萊納至麻州一帶的海域,發現至少570顆的氣泡從海床上飄散到海面,經過分析,證實氣泡中含有甲烷成分。

這項發現相當非比尋常。因為一般來說,只有在已知含有豐富甲烷的區域、或是地殼變動的地帶會發現此一現象,在大西洋大陸棚發現如此大量的甲烷逸散是非常少見的情況。

科學家推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氣候變遷或者是海水溫度改變。埋藏在地殼中的甲烷水合物對溫度非常敏感,當溫度升高的時候,很容易「融化」,使含在其中的氣體逸散出來。海水溫度可能會因為自然的關係而時有升降,但近年來的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大多數的甲烷氣體在逸散至海洋表面的過程中就會被海水吸收,然而這過程可能會形成二氧化碳,溶於水中後形成碳酸,加速海洋酸化。

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的效果比二氧化碳更顯著。儘管這次觀測到的甲烷逸散較以往更大量,相較於每年人類因為工業活動而排放出來的甲烷氣,卻是遠遠不及,所以不用過度驚慌。

究竟這些甲烷是不是因為人為造成的氣候暖化才逸散的呢?科學家至今還不敢下斷言,因為研究團隊的海底圖片顯示,某些甲烷逸散情形可能於數百甚至上千年前便開始了。

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教授John Kessler表示,此一現象至少指出了該區域可能是未來研究甲烷逸散速率的重點區域,我們可以了解當海底溫度提升或降低的時候,甲烷逸散的速度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參考資料:
http://thinkprogress.org/climate/2014/08/26/3475507/methane-leaks-atlantic/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地理資訊系統(GIS)在海洋保育上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的發展,我們對海洋能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科學家以及管理者開始使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技術來解決一些管理及保育上的問題。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蝓中之龍 - 海神海蛞蝓

Glaucus (Γλαῦκος)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之一,傳說原本是一名年輕漁夫,在打漁時發現岸邊有一種神秘的藥草,能使已經死去的魚起死回生。好奇心驅使之下,他吞食了這種藥草,卻變成魚尾人身,最後成為了海神。

Source: http://elpatrixf.deviantart.com/art/Glaucus-Atlanticus-Zora-179322454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60年間,海洋發生了什麼事?

科學家Sylvia Earle長期以來致力於宣導海洋保育,前幾天關於她的紀錄片<Mission Blue>正式在美國線上影音平台Netflix上架 (預告片請見:http://youtu.be/B1wp2MQCsfQ)。

影片中,Dr. Earle用了四張GIF動畫,告訴我們六十年來大海發生了什麼改變:



超過一半的珊瑚從海洋中消失。


相較於1950年,太平洋黑鮪與大西洋鱈魚都只剩5%,鯊魚只剩10%


海洋「死區」在四十年間增加了五百倍。死區指的是因大量營養鹽或污水注入,導致藻類過度生長,消耗大量氧氣,而其他生物因此難以生長的情形。死區可能因自然因素而形成,但因人為排放廢水所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劇烈。

即使2010年曾發生墨西哥灣油污事件,人們對於石油的渴望並未停止。沿海的鑽油井從1947年的一個,在2014年時已增加到三萬多個。


資料來源:
http://ideas.ted.com/2014/08/15/4-gifs-that-show-what-happened-to-the-oceans/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慢動作重現水母攻擊

到海邊玩水的人們常會擔心「被水母咬」這件事,輕則紅腫熱痛,重則可能有生命危險!

但是水母既沒有牙齒,也不會咬人,
所謂的「被水母咬」,其實是被他們的「刺絲胞」所釋放出的毒液攻擊到皮膚。

澳洲James Cook大學的研究團隊用慢速攝影機拍攝了刺絲胞攻擊時發生的事(可從兩分十五秒開始觀看):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地牛翻身如何知?「媽祖」報你知:台灣即時監測海底地震儀

日本311地震至今已三年多,但大家對於這次地震所帶來海嘯的傷害,應該仍然記憶猶新。其實發生在海底的地震並不會每個都引起海嘯,必須發生深度較淺且有足夠大的規模的大地震,造成海底地形發生劇烈變動,使得區域的海水向上抬升,才會產生海嘯。


2011年,日本東北海嘯
Source: http://brilliant-kay.deviantart.com/art/Japan-s-2011-Tsunami-203333156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海洋 = 鹽水?Ocean = H2O + Na + Cl?

海洋,近在眼前,卻充滿未知。當宇宙學家正積極尋找另一個擁有海洋的行星時,我們仍然持續地絞盡腦汁,試圖探索這片仍然神秘的內太空。

海洋就如同一鍋濃縮的鹹湯,海水的組成除了鹽巴(NaCl)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香辛料。地殼所含有的元素都可以在海水中找到,其豐度差異可以從M (10-3 M)到fM (10-15 M)!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湧潮

週末有要去海邊玩嗎?這週末剛好是接近滿月的大潮喔!


提到潮汐,不少人會想起每年中秋後的錢塘江大潮吧?這在海洋學中稱為湧潮(tidal bore),是由於喇叭狀的河口或峽灣地形,使漲潮時海水猛烈抬升擠入較淺的河口或灣內,和流入大海的淡水衝撞而形成。


每年錢塘江的大潮都吸引大量民眾觀潮,但在阿拉斯加的Turnagain灣,每年七月中的湧潮,卻吸引了勇敢的衝浪者前來挑戰,試著乘上三公尺高,以每小時二十公里快速前進的大浪。Getty的攝影師Streeter Lecka很幸運能在那裡待了六天,捕捉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