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2016年全球魚客松在台北


今年的全球魚客松已經於上週末地球日順利結束,本次台灣有台北高雄兩個城市參賽,台北場由美國在台協會與美國創新中心共同主辦,滔滔作為台北場的合作夥伴,前兩年也為大家介紹過魚客松的由來和得獎作品(2014, 2015),今年又有哪些關於漁業永續的「大哉問」等待大家解決呢?

今年的九項挑戰如下(括弧內為原提案單位):
  1. 為魚群資源評估所需的關鍵生物量測數據:包括類型、數量與體長,一個由測量到統計的漁業數據收集App(旗魚基金會)
  2. FINFO- 漁業資料交換格式(美國NOAA)
  3. 預測五大湖區入侵種亞洲鯉魚產卵時間(加拿大漁業與海洋部)
  4. 以最少的輸入來紀錄捕獲量,並改善FishFace App影像辨識功能(自然保育協會印尼漁業養護計畫 The Nature Conservancy Indonesia Fishery Conservation)
  5. 幽靈漁具辨識回報App(全球幽靈漁具倡議 Global Ghost Gear Initiative)
  6. 加拿大芬迪灣龍蝦籠漁業地圖標記、防船隻碰撞App(幽靈漁具全球倡議 Global Ghost Gear Initiative)
  7. 漁船資料整合供執法單位應用(美國國務院海洋領域認知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跨部門計畫小組)
  8. 魚肉辨識App,幫助使用者鑑定切片後的魚種(MarViva基金會)
  9. 開發一個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應用程式和資訊平台,藉此為漁業提供所有必要的資訊(美國駐東協使團)
參賽者討論問題 (攝影:Crystal)

從本次挑戰中可以看出,魚種辨識、漁具遺失和漁業數據庫和法規整合還是目前海洋漁業關注的主要議題。和上屆不同的是,本次九項挑戰的詳細內容是在開賽當天才公布,所以無法「偷跑」,雖然在問題描述中有對產品的詳細說明,但參賽者還是可以依此自由發揮,使用各種軟體或硬體來解決問題。


參賽者展示以會場資源回收物自製的龍蝦籠以及回收裝置,在網路上獲得很大迴響(攝影:Ramon Lin)

另外,考量到參賽者可能不具備海洋或漁業相關背景,對於挑戰可能無從下手,所以這次台北場和其他各城市的活動一樣安排了專業諮詢,幫參賽者指點迷津。

專家諮詢中(攝影:Crystal)

主辦單位更在Github上面建立一個專案,將相關文件集中,利用提報issue的方式給參賽者發問,這麼一來,所有參賽者都能夠看到諮詢的問題與回答,這應該是魚客松第一次有這樣的作法。

Github諮詢平台畫面(攝影:Crystal)

除了現場有滔滔夥伴和海大海資所的同學,在大家習慣工作的大半夜,滔滔的cot也從加拿大和參賽者視訊諮詢。

cot和大家問好~(攝影:Crystal)

這次參賽者隊伍組成各式各樣,有公司同事,也有大學社團或實驗室同學,甚至有些是一起參加過其他黑客松的朋友。

點心時間:三、二、一....(攝影:Crystal)

在第三日最終提交作品的26隊中,初審篩選掉與主題無關、或是程式無法作動的作品後,一共有19隊進入複審,其中有6隊選了幽靈漁具挑戰,4隊嘗試對抗入侵的亞洲鯉魚,3隊專注漁業資料收集,3隊挑戰切片魚肉辨識App,另外還有2隊針對漁船資料整合App,以及1隊嘗試整合漁業資料交換格式。

參賽者認真研讀各項挑戰(攝影:Crystal)

經過激烈的競賽後,由複審委員選出前三名。第三名 CLHY隊的作品是 FiCoMal,希望能提供辨識、測量到資訊收集的完整解決方案,藉由船架攝影機取得影像,分析辨識魚種,以及從多隻魚重疊時的影像中計算出有多少數量,並可以離線操作,漁船靠岸有網路連結時,再上傳資料。


FiCoMaL概念圖(攝影:Ramon Lin)

第二名 Ocean Agent 隊的作品 幽靈漁具的剋星 想要解決的是幽靈漁具的收集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在流刺網底裝設光球,若流刺網遭到破壞、光球浮起時便傳訊通知,再以仿生機器人追蹤並回收毀損的漁具。


光球與仿生機器人(小丑魚)(攝影:Ramon Lin)

最後,第一名的誠映股份有限公司,針對五大湖區的亞洲鯉魚入侵種管理,除了以提案單位提供的資料,透過地圖視覺化呈現可能發生入侵的地點外,也提出成本20美金的水文感測器降低觀測成本,更有效監控亞洲鯉魚可能大發生的地區。

誠映股份有限公司的水文感測器(攝影:Ramon Lin)

創新獎則由WaterCode團隊帶回,對於困難的魚肉鑑定,他們提出透過手機App解決魚片辨識與魚貨詐欺的問題,目標是讓在消費者踏進店家裡之前就能避免詐欺,使用者可以上傳商家看到的部分(魚肉、魚皮)或全魚圖片提問供專家鑑定,也讓店家/專家互評,藉此累積誠信,也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Watercode團隊成員進行Demo(攝影:Ramon Lin)

最後,在頒獎典禮時,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特別提到,在他看來,不管有沒有得獎,每個人創意和毅力都是冠軍、金牌。

梅健華於頒獎典禮致詞(攝影:Ramon Lin)

我想對於專家來說,這些「大哉問」都不容易,每一組可能都只能解決一部分的難題,希望在多年累積下,總有一天可以得到突破! 

得獎者合影(攝影:Cryst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